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左室多点起搏在慢性中重度心衰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7年9月—2019年5月期间入住我科的慢性心衰患者25例,均符合2016《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推荐的CRT植入Ⅰ类或Ⅱ类适应证。入选标准:(1)窦性心律;(2)QRS波时限大于130ms;(3)LVEF≤35%;(4)NYHA心功能分级IIIⅣ级;(5)经标准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等,除非有禁忌症或不能耐受)3月后,仍有心衰反复发作。入选患者均在C R T术中成功植入具有多点起搏功能的左室四极电极(美国圣犹达公司Quartet TM)。其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2.7±10.4)岁;扩张性心肌病1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1例;合并完全性左束支患者23例,非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NYHA III级15例,NYHA IV级10例。左室电极置入靶血管:侧静脉8例,后侧静脉15例,前侧静脉2例。术后均标准口服药物治疗。观察指标:(1)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NT-proBNP、6MWD、QRS波时限、LVEF、LVEDD、LVESD等指标。计算临床应答率及超声应答率。(2)统计患者术中及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器械相关的不良事件(心包填塞、膈神经刺激、囊袋感染、左室阈值升高、电极脱位、死亡等)。结果(1)有效性方面:开启MPP模式心衰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相关参数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具有更短的QRS波时限,更小的LVEDD、LVESD及NT-proBNP水平,更高的LVEF及更远的6MWD(P值均<0.01)。其中,2 2例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提升≥1级或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20%,CRT临床应答率为88%(22/25),20例患者LVEF较基线水平升高≥10%,超声应答率为80%(20/25)。(2)安全性方面:1例(4%)术后出现膈神经刺激(Phrenic nerve stimulation,PNS),调整起搏向量后,PNS得到改善。1例(4%)术后出现囊袋感染,予以导线拨除,重新更换植入部位。1例(4%)患者因心衰进展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死亡。余22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心包填塞、囊袋感染、左室导线阈值升高、左室电极导线脱位、PNS等情况。结论在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左室多点起搏在合并QRS波时限>130ms的慢性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