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告身略论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pel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告身,又称官告、诰,作为唐宋时期一种重要的授官文书,其价值很早即为学界所认识。作为文书,它有着特定的文体与格式,承担着独特的功用。作为授官凭证,告身除了标示官员的政治、社会身份外,并涉及论刑时的议、请、减及除、免、当、赎等待遇,以及免除课役等特权。本文研究着眼于告身在唐宋这一特定时代的制度变迁与实际的运行状态,并以其文种与功能为两条线索,探讨告身为何盛行于唐宋。全文分以下四个章节展开:第一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对“告”、“身”字词的辩证,了解到“告身”作为授予某种职位或身份的原始含义。二是对告身来源进行梳理,追寻其作为文书产生的源头。三是对告身的文书形式进行分析,展示其在唐宋之际演变的状态与趋势。第二章,对告身的功能进行了分类介绍。其功能可大致区分为本质功能和衍生功能。本质功能,即告知授官旨意,供受官者收执以为凭信。衍生功能,即告身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衍生出的其他具体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告身的意义:对于官僚政治而言,告身是君王对官员控制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官员本人而言,告身是其政治特权与经济利益的保障。第三章,对与告身相关的法律规定与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析,包括告身的授予、追毁以及丢失告身之后的处罚与告身补授的程序。同时,通过分析告身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的流弊,以及敕牒的产生对告身本质功用的分化,揭示了告身文书衰落的趋势及逐渐被替代的命运。第四章,从告身作为文书的演变历程、告身功能的发展变化这两个角度探讨了告身的消亡,并在全文考察的基础上尝试着解析告身制度为何兴于唐宋,而又为何随着宋王朝的灭亡而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其他文献
曾几何时,名人效应在A股市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股票神话。如巴菲特概念股、王亚伟概念股等。但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这个神话似乎不像以前那么完美。  受此轮大盘反弹的影响,民生银行在春节前大涨50%,创自2009年11月18日以来近38个月新高。而此前投资民生银行引起市场关注与争议的史玉柱,很显然做了极有利的投资,大赚20多亿,盆满钵满,还获得了“中国巴菲特”的称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首富比尔
桂林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但桂林旅游经济一直受到交通运输问题的限制。自2013年12月湘桂高铁的开通运行,改变了桂林原有的交通运
我国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具备融资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已在我国资本市场初具规模。伴随着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的飞速发展,在实践中也为中介网站带来了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