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年以来湖北清江洞穴石笋密度和热释光的测定及其气候指示意义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f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中游位于副热带,是东亚季风的中转站,其位置东临西太平洋,南邻印度洋,是东亚夏季风系统内部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汇的中心地带,是季风演变历史和古气候研究的理想场所。湖北清江和尚洞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长阳县,选择该地区进行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是比较合理的。论文首次尝试利用石笋的密度以及热释光来研究古气候,结合已有的气候代用指标如δ18O、δ13C、沉积速率及温度、降雨等数据,开展石笋物理性质与古气候变化研究。   碳酸盐的密度主要与其结构和裂隙有关,不同裂隙密度导致不同碳酸盐密度,石笋方解石晶体生长时,晶体中的缺陷,裂隙被为周围水溶液和气体充填,在晶体进一步结晶时,捕获这些水溶液和气体,形成流体包裹体,所以石笋的密度与包裹体有关,石笋中的包裹体多为密度很小水溶液和气体(密度小于1.g/cm3),因此,石笋中包裹体的含量是影响石笋密度的重要因素。包裹体数量多,密度小,反之密度大。   热释光是一种物理现象,是晶体受到辐射作用后积蓄起来的能量在加热时重新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过程,方解石的热释光强度与周围辐射以及晶体缺陷有关。   论文首次对湖北清江和尚洞的HS4石笋9000年来的密度和热释光进行测定,前者利用自制的简易实验装置对HS4石笋9000年密度进行了测量和研究,该装置具有简单,易操作,精度高(2σ=0.0008),对样品损伤较小,并且耗费较少等优点;后者采用国产RGD-3B型热释光分析仪测量。得到如下结论:   1)HS4石笋密度与已有的δ18O,δ13C,沉积速率,重建的温度,降雨数据对比发现,密度与δ13C大体上有较好对应关系。δ13C能指示气候干冷,暖湿,笔者认为气候暖湿时,滴水中有机质多,其对方解石生长的抑制作用就越强,晶体中缺陷和包裹体越多,易形成疏松方解石结构,密度小;反之,气候干冷时,滴水中有机质相对少,有机质对方解石的抑制较弱,易形成致密方解石结构,密度大。   2)为了探讨密度的影响因素,论文对水平方向上(垂直于生长轴)的密度与有机质进行测定,发现二者存在相反的变化关系,密度呈现中间低,边缘高的规律,而有机质呈现中间高,边缘低的趋势,笔者认为有机质是影响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石笋密度可以反映滴水有机质变化,洞穴滴水有机碳来源于土壤有机碳,而土壤有机碳主要起源于植物,从而反映植被变化,最终能达到反映气候目的。   3)采用国产RGD-3B热释光分析仪测定了HS4石笋方解石的热释光强度,发现其与洞穴所在地区的降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说明石笋的热释光具备反映古气候变化的潜力。
其他文献
针对机器人视觉在线测量中机器人发生碰撞事故后如何快速恢复测量的问题,提出2种简单易行的机器人工具中心点(TCP)现场快速修复方法.若现场发生机器人碰撞事故,只需控制机器
Re-Os同位素和铂族元素(PGE)的特殊地球化学性质使之成为示踪岩浆及相关流体演化过程和物质来源的强有力工具。然而,大多数地质样品中仅含有ppb级乃至ppt级的Re和PGE。因此,
我国南极科考回收的两块陨石GRV99027(9.97 g)和GRV020090(7.54 g),已经先后被证实为二辉橄榄岩质火星陨石。目前,已发现12块二辉橄榄岩质火星陨石,其中多数陨石具有相似的岩石
目的:探讨不同苦豆子种质资源的生物学特性,从形态上初步分析其遗传差异。方法:以生长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不同地区的23份野生苦豆子为材料,调查种子形态、大小
平面广告类金奖作品名称牛奶没选对,身体自然不对参赛院校华东师范大学银奖作品名称滚蛋吧,乳糖君!参赛院校福州大学银奖作品名称拯救乳糖不耐受参赛院校四川农业大学铜奖作
(一)报考条件2011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学士学位,或者2010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本科毕业证书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以及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
本文通过观察分析了本区的五个主干剖面的灰岩薄片以及搜集了区内13个钻孔或露头的厚度资料,以及晋东南、河北南部等外围资料点的数据,对碳酸酸盐进行了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
河北省有个邢台市,邢台市有个巨鹿县。就在这个县,发生了轰动河北的县委书记卖官案,已提升为省环保局副局长的原县委书记刘欣年,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说真的,在金钱大行其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渐走进课堂,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本文通过浅析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低年级音
山西省晚古生代地层中产有丰富的四射珊瑚化石。对晋中及晋东南地区太原东山观家峪剖面、柳林成家庄剖面和陵川附城老金沟剖面的上石炭统至下二叠统本溪组与太原组进行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