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态环境之一。近几十年来受温度的升高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全国的湿地发生明显的变化,影响其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生产功能的稳定,破坏了水禽赖以生存和繁殖的栖息地适宜性。 黑龙江省富锦沿江自然保护区地处松花江流域下游、三江平原腹地,沿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水利格局、农业生产方式等在三江平原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由于保护区内存在因长期开垦、挖沙等活动而导致植被破化、湿地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的现象。 自2012年起,松花江流域启动了沿江湿地保护与下游湿地恢复工程,使得松花江干流水质有所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有所恢复。这些保护和恢复工程对湿地恢复的效果如何?对水禽栖息地有何影响?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加以回答。基于高分辨率遥感信息技术,对富锦沿江自然保护区湿地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水禽栖息地适宜性空间格局,评估水禽栖息地恢复状况,对于提出针对性的水禽栖息地管理和保护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黑龙江省富锦沿江自然保护区2011年SPOT遥感影像和2016年GF-1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测数据,实现黑龙江省富锦沿江自然保护区2011年和2016年土地覆被数据的精确提取,分析湿地分布动态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因子的权重,构建水禽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完成保护区5年间水禽栖息地恢复状况评价。主要结论如下: 1)黑龙江省富锦沿江自然保护区的湿地广泛分布于沿河流等水量充足的区域,2011-2016年间湿地面积约增加82.80km2,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西部和中北部的湿地有部分丧失,消失的面积约为56.12km2。耕地和水体是湿地转入的主要土地覆被类型,转入面积分别为46.39km2和8.75km2。保护区湿地景观面积和斑块平均面积有所增加,斑块个数减少,说明保护区内湿地的破碎化程度减弱,有利于水禽栖息地的恢复。以上结果表明,保护区湿地景观在2011-2016年间有所恢复。 2)保护区2016年的水禽栖息地水分条件和遮蔽条件相较于2011年而言有所变好,使保护区为水鸟提供充足的水分,抵抗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能力增强,保护区内部分水禽栖息地适宜性变好。但由于基础设施的扩建等,人类干扰增强,供给食物的能力减弱,保护区内部分水禽栖息地适宜性变差。 3)黑龙江省富锦沿江自然保护区2011-2016年水禽栖息地适宜性最好的等级面积增加了58.81km2,适宜性一般等级面积增加了18.78km2,但适宜性良好等级的面积减少了74.08km2,适宜性差的等级面积变化相较于其他适宜性等级面积变化而言变动幅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