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复杂和激化,而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应该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发展,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将会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进程和质量。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既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因此,要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着力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首先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对“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对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其次,以湖北省1995-2011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以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为分析对象,运用生态足迹和脱钩理论分析湖北省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及环境负荷的脱钩程度,对协调发展变化趋势及规律进行初步判定和预测;然后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构建经济、社会、生态三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对数据进行适当处理;最后提出协调度和协调发展指数评价模型,从两个维度对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系统各功能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湖北省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对建设湖北“两型社会”提出政策性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点:一是基于生态足迹和脱钩理论对湖北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二是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湖北省“两型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将发展与协调结合起来,引入协调发展指数对湖北省1995年-2011年“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评价,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区域“两型社会”协调发展演化规律和制度创新策略研究(批准号:11YJC840038)”的子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