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式掌静脉识别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qinxiaog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掌静脉识别技术是通过分析手掌里的静脉血管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有识别准确、活体认证、易于接受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成功地应用于安检、金融、社保资金发放等领域。目前对于掌静脉识别技术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特征提取算法的研究,对于掌静脉图像获取之后的预处理算法研究的并不多,然而对于非接触式采集掌静脉图像,每次采集时手掌的位置、方向以及手指的张开角度都会有所不同,因此预处理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最后识别的准确性。  为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本文首先对掌静脉图像的预处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和讨论,然后提出了一种新的掌静脉特征提取算法和匹配算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识别效果。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针对传统的掌静脉识别算法没有考虑获取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各种复杂情况,而非接触式采集到的掌静脉图像引入的噪声等各种不可控因素较多,本文对预处理算法进行了系统的定量研究——对基于固定长度和相对长度的ROI获取进行了对比实验。  (2)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主曲率的掌静脉特征提取算法。首先对ROI进行梯度标准化,去除干扰噪声;然后求取图像的最大主曲率,将掌静脉结构同周围的人体组织区分出来;最后再对图像进行分割腐蚀提取出了清晰的掌静脉特征。  (3)提出了基于模版匹配的掌静脉特征匹配算法。在掌静脉图像的特征匹配阶段,针对主曲率提取出的掌静脉特征,使用模版匹配法进行识别,并且和LBP匹配法进行对比。实验证明ROI的边长取1.5倍左右的食指、中指间的谷点和无名指、拇指间的谷点之间的距离时,可以达到最好的识别效果,并且主曲率法结合模板匹配法可以达到1.965%的等误率(Equal Error Rate,EER),识别效果准确。
其他文献
传统的视频编码技术编码端的复杂度通常要高于解码端,这是因为视频信号的冗余信息一般都在编码端进行充分挖掘,适用于对视频信号进行一次编码、多次解码的场合;而分布式视频编码
随着移动无线通信业务量的迅速增加和用户对无线应用需求的日益增长,移动无线通信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数据大爆发,使得5G网络快速发展。作为5G网络关键技术之一的大规模多输入多
目前,单载波频域均衡与协作通信由于其优势,已经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对于两者结合的研究也将成为今后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以往对协作通信下的频域均衡的研究更多是侧
随着我国老年人数量的急剧增加,中国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对老人的护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针对这类特殊人群的智能视频监护系统变得尤为需要。基于视频的人体行为识别因为在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21世纪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是物联网的底层感知关键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CMOS技术的改进,无线传感器网络ξWireless SensorNetworks,WSNsο朝着节点小
基于无线资源管理的固定中继多跳网络为抢险救灾、应急通信应用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中继具有低成本、扩展多跳网络覆盖范围等优势,然而中继位置的部署对网络的整体性能有着很大
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盲源分离技术。因具有优异的盲辨识、表示能力和特征提取,在实际应用领域得到广泛关注,特别
我国的物联网正在加快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步伐,伴随这一趋势,越来越多国内的用户接受并使用ZigBee及其相关技术。目前,ZigBee技术也已在部分智能传感器领域中得到了应用。如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