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严重创伤、感染以及骨肿瘤切除常导致骨组织缺损,临床治疗难度大。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移植是当前治疗骨缺损最常见及最主要的方法,但其均有明显的不足。组织工程技术为临床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组织工程骨应用于临床的报道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然而随着组织工程骨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目前临床运用组织工程骨治疗骨缺损的报道中存在应用病种多、临床病例数量少、随访时间短,缺乏与传统骨移植材料的对比研究等不足,因此其长期疗效和生物安全性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其进一步临床应用。目的:1.评价个体化组织工程骨与同种异体骨修复人长骨缺损的中长期临床疗效;2.评价个体化组织工程骨的长期生物安全性。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4年09月至2009年09月收治的四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患者。研究对象:获得24月以上随访记录并行病灶清除+骨移植治疗的患者。分组:个体化组织工程骨组(A组)10例;同种异体骨组(B组)10例。临床疗效评价指标:①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s);②Enneking肢体系统功能等级计分标准;③骨愈合时间,骨愈合评分;④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组织工程骨安全性评估:①生命体征及患肢局部一般情况监测;②影像学及血液学各项指标的监测。随访方式:通过门诊、信件及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比较方式:组内术前与术后随访时间段对比,组间同一时间段对比。2.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单房性骨囊肿的患者。研究对象:获得24月以上随访记录并行病灶清除+骨移植治疗的患者。分组:个体化组织工程骨组(A组)11例;同种异体骨组(B组)12例。临床疗效评价指标:①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s);②Enneking肢体系统功能等级计分标准;③骨愈合时间,骨愈合分级;④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组织工程骨生物安全性评估:①生命体征及患肢局部一般情况监测;②影像学及血液学各项指标的监测。随访方式:通过门诊、信件及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比较方式:组内术前与术后随访时间段对比,组间同一时间段对比。结果:1. A组1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3.6±19.6月,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14.3岁;B组获随访10例,随访时间55.1±15.4月,男3例,女7例,平均年龄23.8岁。长时间随访二组骨缺损均能获得良好修复,A组愈合时间(3.3±1.6)个月,骨性愈合评分(2.6±0.5)分。B组愈合时间(6.0±2.4)个月,骨性愈合评分(2.4±0.8)分。两组之间在功能评价、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愈合评分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愈合时间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生命体征及抽血检查结果术前与术后对比稍有波动,但各项指标波动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长时间影像学观察未发现复发及瘤变,符合术前对组织工程骨安全性良好的预测。2. A组1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7.5±26.8月,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13.7岁;B组获随访12例,随访时间43.4±19.6月,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12.9岁。长时间随访二组骨缺损均能获得良好修复,A组愈合时间3.45±2.01个月。B组愈合时间6.75±3.31个月。两组之间在功能评价、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愈合评分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愈合时间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生命体征及抽血检查结果术前与术后对比稍有波动,但各项指标波动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长时间影像学观察未发现复发及瘤变,符合术前对组织工程骨安全性良好的预测。结论:1.个体化组织工程骨在修复骨缺损中具有比单纯的同种异体骨组更优异的成骨能力,骨修复时间明显缩短。2.个体化组织工程骨具有较强的生物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