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工深化视角的农业经营制度创新研究 ——农业共营制的案例解析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n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确立的“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虽然实现了中国农业的快速增长。但是,随着农业经营格局的变化,土地细碎化、经营分散化、务农老龄化以及耕地撂荒弃耕,共同构成了家庭承包经营发展进程中的现实图景。为此,通过土地流转谋求农业规模经济成为了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导向,然而面对农业弱质化、高成本、非粮化等突出问题,“谁来种地、如何种地、谁来服务”和“小农户如何融入现代农业”成为了中国农业转型需要破解的深层次难题。这时四川崇州遵循分工深化逻辑实践探索的“农业共营制”,为破解中国农业转型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借鉴和拓展分工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试图从理论线索、历史逻辑、现实图景、案例解析、价值启示、路径选择等多个维度,综合运用统计数据、调查数据和采取统计描述、对比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展开理论与实证分析,进而通过对“农业共营制”这一先导性实践的深度解析,揭示其内在的逻辑线索和运行机理,挖掘其普适性价值,进而探讨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逻辑和可能的拓展空间,对于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发展理论具有积极意义,对于优化中国农业经营制度创新的政策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由四大板块和9章构成。第一部分为导论,在对农业经营制度和农业分工文献进行回顾与述评的基础上,本论文的遵循分工深化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这一关键问题的理由。第二部分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对农业分工、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分工深化概念进行界定,梳理马克思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相关分工理论,进而构建基于分工深化创新农业经营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部分是实证分析,从分工演进视角审视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历史变迁,对谋求土地规模的农业经营现状格局、瓶颈制约和典型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对农业共营制的分工深化机理进行案例解析、绩效评价以及与农业生产托管的对比分析,总结基于分工深化创新农业经营制度的价值启示与约束条件。第四部分为对策分析,系统性的提出基于分工深化创新农业经营制度的基本思路、路径选择和政策构想。本论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一是依据古典规模经济理论确立的单纯谋求“农地规模经营”政策主张,高昂的土地交易成本和农业需要多种要素组合匹配缺乏充分的理论解释,实践中不仅无法实现土地规模足够大和生产经营全部内部化,而且还面临着内部分工受限、契约不稳定、对小农户挤出以及非粮化、多重目标难以实现的瓶颈性制约问题,从而导致农地规模经营不一定规模经济的问题。二是伴随中国农业生产要素禀赋格局的重大转变,通过迂回生产的纵向服务分工能够达到改善农业分工经济和获取规模效益的目标。三是中国农业经营制度呈现从“集体统一分工—家庭自然分工—社会化横向分工—社会化纵向分工”分工不断深化的演进特征。四是农业共营制与农业生产托管的探索实践,在确保农户“离地不失地、离农不失利”的前提下,充分展示了社会化分工如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迂回生产效率进而实现规模经济的完整路径。这种兼具开放性和竞争性的多元主体合作共营的经营模式,以低成本的土地交易为基础,以决策权和监督权确保了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以土地经营权交易、企业家能力交易、农业服务交易的相互匹配为路径,大大拓展了农户获取“分工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空间,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统分结合”的内涵与形式。五是通过构建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和熵权法分析,农业共营制在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水平、资源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和农户带动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表明基于分工深化的农业经营制度创新更有助于实现多重目标的均衡。六是中国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应当走农地规模与服务规模相互兼容的分工深化路径,农地规模和服务规模两者不是背离的,而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兼容的,两者的共同作用必将推动中国农业经营制度催生出更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和实现形式。七是基于分工深化创新农业经制度需要在培育专业化组织、完善契约治理机制、构建城乡要素流动机制、强化政策支持等方面精准发力,通过破除约束条件分工深化的核心逻辑能够运用于其他产业和区域。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构建了遵循分工深化创新农业经营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分析“农地规模经营不一定规模经济”现象的理论缺失与现实瓶颈制约的基础上,引入迂回生产对分工理论进行拓展,在对农地规模内部分工与服务规模社会分工生成机理的对比分析中,构建了遵循分工深化创新农业经营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弥补了中国家庭经营基础上农业分工深化的理论缺陷,是对农业分工深化与农业经营制度创新的逻辑关联研究的有益补充。二是从“分工深化”视角分析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历史变迁,已有的研究多是从农地产权制度、城乡关系等视角对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历史变迁进行研究,本文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政策导向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分工深化的视角对中国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集体统一分工—家庭自然分工—社会化横向分工—社会化纵向分工”的演进特征进行了凝练总结,为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三是探讨了中国家庭经营卷入分工深化的运行机理和创新方向,在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下,通过对农业共营制的多维度、全景式案例解析,全面探讨了农业共营制的制度架构、运行机理和借鉴价值,构建了指标评价体系和偿使采用熵权法对农业共营制的绩效进行了全面评价,对农业共营制和农业生产托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在分析分工深化核心逻辑、价值启示、约束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应当走土地规模与服务规模相互兼容的分工深化路径,弥补了中国小农家庭经营基础上农业分工深化机理研究相对不足的缺陷。
其他文献
开花是被子植物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植物从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的重要标志。目前,关于拟南芥的开花调控网络已经十分清晰。然而,对于多年生木本植物花发育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则相当薄弱。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作为中国特有的白杨派树种,具有生长快、生态适应性强和寿命长等特点,在林业经济、生态建设和城乡绿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童期较长,严重影响了它的育种进程。此外,春季雄株花
发展性能优异的分析方法对于环境监测与防护、食品质量和安全控制非常重要。光谱分析法,如荧光分析法、光散射分析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以其响应快速、高灵敏度和操作简单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为各个学科和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纳米材料的光学传感器在环境和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环境和食品监测应用为导向,制备了几种新的荧光碳点和非共轭聚合物纳
植被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和表征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在全球气候持续增温加速的趋势下,探究植被生长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是区域乃至全球尺度上植被-气候关系的热点方向,对于揭示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有着不同的变化趋势和波动性,导致在整个区域内气候因子对植被变化的解释率较低或者难以定量解释。为此本研究主要选
黄河三角洲湿地作为多种物质体系的交汇场所,发挥着物质的源、汇和转换器的功能。现如今,在海水入侵导致的水盐胁迫、生境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湿地退化背景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了影响,因此现在研究滨海湿地生态过程对水盐变化的响应已经成为了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本论文针对多界面下枯落物分解这一生态过程及分解过程中养分的动态变化,分别探究了1)不同盐度在枯落物-水界面对分解速
生态补偿是自然保护地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在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保护逐渐转为人与自然和谐的保护趋势和中国自然保护生态补偿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瞄准等角度开展自然保护地区域生态补偿实证研究具有理论拓展、方法创新和政策支持等多重意义。本文以湖南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农地面源污染防治为目标,根据湿地型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需求,构建多目标协同的农地生态补偿综合效应评
学位
昆虫飞行能力的获得大约发生在4亿年前,是昆虫适应性进化的重要里程碑。飞行能力使昆虫的运动能力得到极大拓展,有利于它们寻偶、避敌、觅食等,大大促进了昆虫的大范围扩散。然而,在进化过程中,许多原本具备飞行能力的昆虫又丧失了这种能力。Wollaston等曾记录了马德拉群岛上500种甲虫中的200种丧失了飞行能力。昆虫的一些类群,如蛩蠊目、蚤目等中的几乎所有昆虫都没有飞行能力。在竹节虫、蝗虫、蟋蟀、蠼螋等
学位
战争是人类社会领域中的一种现象,从属于政治,而且是流血的政治,是不遗余力地迫使对方从力量到意志屈服的一种暴烈实践活动。对战争进行研究和认知的方式和手段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从思辨式“庙算”到沙盘推演,再到信息时代战争模拟与仿真,无不体现了人类对战争的认知追求,而虚拟战争则是基于虚拟实践的思维方式,对战争认知追求在当代的一种实践和反思。本文把虚拟实践分为广义虚拟实践和狭义虚拟实践。本文所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全球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形成的庞大金融需求与原有金融体系提供的有限金融供给之间存在巨大缺口,催化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普及。既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与互联网金融业务及其所带来的金融格局之间的不匹配,一直在推动着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步伐。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等金融要素都是因为金融功能而产生、存在和发展。本论文从金融功能视角,突破现象描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