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基碳质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性炭作为一种性能良好的碳质吸附剂,孔隙结构发达,比表面积大,机械强度高,在废水废气净化领域中应用广泛。然而,近年来碳质吸附剂的需求逐渐增加,以木材、煤炭等传统原料制备的碳质吸附剂价格也随之上升。因此,使用廉价原料制备高性能炭质吸附剂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产量大且有机物含量丰富,固定碳多,是制备高性能炭质吸附剂的廉价原料之一。但是以污泥为原料制备的碳材料具有碳层堆积严重,孔道结构较少,吸附剂表现较差等缺点。针对以上缺点,本论文以廉价易得的生活污泥为碳源,采用氯化锌低温活化法制备污泥基活性碳和氢氧化钾活化法制备氮掺杂碳纳米片,并通过结构设计优化提升了材料在不同类型废水中的吸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污泥原料的理化性质,考察了不同类型的活化剂对材料的影响,选择氯化锌和氢氧化钾作为活化剂,制备了两种污泥基碳质吸附剂,通过改变制备条件来调控材料的形貌结构和吸附性能。其中氯化锌活化体系所需的碳化温度较低,制备条件温和且能耗低,得到的污泥基活性碳呈无规则块状结构,比表面积较大;而氢氧化钾活化体系制备步骤简单,得到的碳纳米片呈二维片层结构,具有高比表面积和高孔隙率的特点。(2)采用ZnCl2活化低温碳化方法,制得的污泥基活性碳(SAC)在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Cr(VI))和大分子染料(MB)的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SAC对Cr(VI)的吸附过程包括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主要是金属铬离子在活性碳表面通过离子交换机制进行,p H值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大去除率可达82%。SAC对MB染料的脱色为物理吸附,比表面积和孔径结构决定吸附量的大小,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量可达236 mg·g-1。同时,染料初始浓度和温度影响吸附速率。(3)采用KOH活化制备氮掺杂碳纳米片(N-SNS),并对材料片层状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详细阐述。结果表明:相较于直接活化的碳材料,氮掺杂能够使得碳层形成开放性结构,优化电子云结构,为吸附提供吸附位点。同时含氮基团的引入,为Cr(VI)的吸附过程提供了稳定的化学键,主要通过还原反应将其转化为无毒的Cr(III);为亚甲基蓝的吸附提供了静电引力,有效的提高吸附速率并加强了吸附的稳定性。这些结构特征使得N-SNS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对Cr(VI)的最大去除率可达93%,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量可达206 mg·g-1。同时,N-SNS具有良好的可循环利用性,是一种绿色,低成本,可再生的吸附剂。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了解广西都安县现有药用植物的种类、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为都安县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及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为指导,通过样地调查、样线调查、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整理,对都安县中药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都安县现有药用维管束植物685种,隶属152科464属(蕨类植物24科30属36种,裸子植物4科5属5种,被子植物124科429属644种)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渐消耗,通过油气深加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应对油气资源危机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作为优化利用液化石油气、炼厂气和油田伴生气的一个重要途径,异丁烷脱氢生产高附加值的异丁烯备受关注。然而,该技术主要采用价格昂贵且易失活的铂基催化剂,或对环境污染严重的铬基催化剂,由此限制了其发展空间,寻找低成本的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钒基催化剂在异丁烷脱氢过程中表现出优良的脱氢反应活性,且价格低廉、
催化油浆可用于生产针状焦、炭黑、碳基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还可作为沥青改性剂、强化剂、导热油等优质原料,具有极高的综合利用价值。但是,油浆中催化剂颗粒的存在制约了油浆的高值化利用,催化剂颗粒脱除成为油浆实现高值化利用的关键。目前,常用的FCCS脱固方法有重力沉降、过滤分离、旋流分离、离心分离和静电分离等。其中,静电分离方法具有分离性能好、处理量大、压降小等优点,在分离小粒径颗粒或低固相浓度的工况下具
自升式钻井平台作为典型的柔性抗冰结构,在海洋石油勘探和开采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国际极区海洋资源开发逐渐升温,对冰区海洋石油开发成为新热点,自升式钻井平台如何在冰区安全作业成为海洋石油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冰载荷作用自升式钻井平台安全评估研究不足,特别是缺乏桁架式钻井平台抗冰特性的系统研究,大大限制了其在冰区的使用。为了系统实现桁架式自升式平台在冰区的高效安全作业,保证平台在服役期间的安全可
近年来,分子筛膜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研究人员利用分子筛膜包覆型核壳材料的特点,实现了催化反应产物的优化分布。本论文创新性提出分子在核壳材料上的催化过程中,壳层分子筛膜的存在可以有效调控原有反应体系扩散方式和反应过程的思路,并将制备的分子筛膜包覆型核壳催化剂用于高放热的气相法苯加氢制备环己烷的催化反应中,通过评价各类催化剂的性能并优化苯加氢在固定床反应器上的加氢工艺,探究反应扩散调控反应速率的可
页岩气具有自生自储和低孔低渗等特点,不仅在天然裂缝中存在游离气,并且微纳孔隙中也赋存着大量的吸附气,使得页岩气的渗流机理十分复杂。对于页岩气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目前普遍应用的是离散裂缝网络渗流模型,但由于水平井通常采用分段压裂多簇射孔的改造模式,会导致改造段内各簇裂缝之间存在明显的应力阴影效应,引起相邻水力裂缝出现扭曲,而现有的商业化油藏数值模拟软件通常将水力裂缝假设为具有相同宽度和渗透率的不连续
针对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的发展需求,核能因高清洁、低污染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高温气冷堆技术已成为核能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之一,紧凑型多通道换热器是其重要部件,其可靠性直接影响高温气冷堆的能量转换效率。多通道换热器主要用钎焊工艺进行封装,其钎焊接头部位常常是发生断裂失效的危险区域。因此,掌握钎焊接头的断裂损伤规律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然而对钎焊接头裂纹扩展失效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钎焊工艺、残余应力等方面,
随着航空工业的飞速发展,节能减排将成为下一代航空发动机的发展主题。间冷回热技术的提出解决了大型飞机燃料消耗和尾气排放的问题,而回热器是实现该技术的关键。工作状态下,蠕变及蠕变损伤导致的裂纹扩展是引起回热器结构钎焊区域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残余应力、热应力与外载荷的叠加使钎焊接头处于复杂的多轴应力状态,对钎焊区域的蠕变失效影响较大。本文以回热器Inconel625/BNi-2钎焊的接头为研究对象,首先
为弥补传统调剖、堵水剂找水难、堵水易堵油、增产效果差等不足,受超疏水表面特殊润湿性的启发,计划在地层孔隙内构建超疏水表面,利用其高度的油水选择性,从根本上区分油水,在亲油的同时对水表现出强烈的抑制性,通油堵水,从而实现选择性的调剖、堵水。本文依次通过超疏水表面构建方法的优化、实用性评价、选择性调堵性能研究和构建及作用机理分析完成了该课题的研究工作。首先,通过溶液浸泡法在岩心上构建超疏水表面。为使构
本文针对目前循环下桩基的承载性能的退化机理认知的不足,利用了模型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桩基在竖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桩基性状,重点研究了循环退化效应,主要研究如下:首先是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土界面的剪切性能研究。使用改进的剪切试验装置在恒刚度条件下进行桩-土界面循环剪切试验,研究循环次数、累积位移和法向刚度对其摩擦疲劳性能、循环后单调剪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循环荷载作用下,界面的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