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民族英雄形象的建构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mmmmmmmmmmmmmm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英雄作为民族意识的聚合体,其形象的塑造为社会主流价值所左右。整个形象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一个理想人格的建构过程,亦为国家意识形态对社会舆论的重塑手段,从而使“英雄价值”超越“个人价值”之上,成为国家舆论宣传的工具,为政治目的服务。然而单以建构的视角去审视民族英雄的价值,不免留管豹之见。一者,民族英雄形象的建构是一个长时段的形象塑造,若为“活”形象,建构过程则不能忽视被建构者生前的行为对其形象的影响。再者,建构以由上而下的塑造影响舆论导向,而以底层视角而论,建构的成败当不能缺失民众的认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存亡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张自忠将军在其内心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浴血奋战最终战死沙场。张自忠将军的牺牲成就了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对“民族生存”的最终解释,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英雄。本文从社会舆论的视角出发,细致考察张自忠英雄的建构与认同之路。以其人生的三个重要时期前后的“形象”变化,勾勒出张自忠英雄形象建构的脉络。从“长城抗战”到主政天津,因其关心百姓疾苦,并积极与日方的斗争中有理有利有节,得到了社会舆论界的高度认可。再到“七七事变”发生后,因应变不利导致了平津地区的形势急剧恶化,遭到了社会舆论界的抨击,继遭到国民政府的撤职查办。直至最终戴罪重回抗日前线,张自忠将军率军退敌,力战殉国。社会各界舆论与政府高度赞扬其大力凛然的爱国行为,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对其纪念活动,借以动员民众积极抗日,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张自忠英雄形象的沉浮与国家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受到社会舆论的深刻影响,并最终成为国家宣传动员的政治工具。其生也潜志笃行,逝也精神永存。
其他文献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凭借船坚炮利给中国传统海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晚清海防面临严重危机。自鸦片战争后,清廷中的有识之士便开始思考海防问题,逐渐意识到中西海防之间的巨大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大约120万人成为战争移民、政治移民。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眷村。近70年后,大部分老旧眷村被拆除。也有一小部分,幸运留存。这些保存下来的眷村,是
如何在信贷业务发展中优化信贷结构,积极拓展信贷市场,本文略陈管见。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针对氢氧发生器在安瓿水针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从合理布局、必要的安全措施和安全的输送管道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工程设计中提高生产中的安全性,为水针生产企业提供了参考。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与高频超声联合诊断复杂性肛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9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经直肠超声
本文通过对判例制度的法律地位、作用、稳定性和法官的地位及其能动性比较研究,揭示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和我国判例制度的不同特点,论证这三种判例制度不同特色的成因:是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