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英雄作为民族意识的聚合体,其形象的塑造为社会主流价值所左右。整个形象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一个理想人格的建构过程,亦为国家意识形态对社会舆论的重塑手段,从而使“英雄价值”超越“个人价值”之上,成为国家舆论宣传的工具,为政治目的服务。然而单以建构的视角去审视民族英雄的价值,不免留管豹之见。一者,民族英雄形象的建构是一个长时段的形象塑造,若为“活”形象,建构过程则不能忽视被建构者生前的行为对其形象的影响。再者,建构以由上而下的塑造影响舆论导向,而以底层视角而论,建构的成败当不能缺失民众的认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存亡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张自忠将军在其内心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浴血奋战最终战死沙场。张自忠将军的牺牲成就了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对“民族生存”的最终解释,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英雄。本文从社会舆论的视角出发,细致考察张自忠英雄的建构与认同之路。以其人生的三个重要时期前后的“形象”变化,勾勒出张自忠英雄形象建构的脉络。从“长城抗战”到主政天津,因其关心百姓疾苦,并积极与日方的斗争中有理有利有节,得到了社会舆论界的高度认可。再到“七七事变”发生后,因应变不利导致了平津地区的形势急剧恶化,遭到了社会舆论界的抨击,继遭到国民政府的撤职查办。直至最终戴罪重回抗日前线,张自忠将军率军退敌,力战殉国。社会各界舆论与政府高度赞扬其大力凛然的爱国行为,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对其纪念活动,借以动员民众积极抗日,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张自忠英雄形象的沉浮与国家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受到社会舆论的深刻影响,并最终成为国家宣传动员的政治工具。其生也潜志笃行,逝也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