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对SNI大鼠镇痛效果的评估及可能机制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对坐骨神经部分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 SNI)疼痛模型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的影响;比较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外周神经损伤部位、坐骨神经干应用脉冲射频对SNI大鼠的镇痛效果;探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的镇痛机制。  方法:  5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以下六组:A组:(PRF+DRG),SNI大鼠经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干预(7只);B组:(PRF-DRG),SNI大鼠经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对照处理(7只);C组:(PRF+NI),在SNI大鼠坐骨神经损伤近端进行脉冲射频干预(8只);D组:(PRF+NT),在SNI大鼠坐骨神经干进行脉冲射频干预(6只);E组:SNI大鼠给予Triptolide干预(8只);F组:SNI大鼠给予溶剂干预(7只);余下大鼠用于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在SNI术后5天鞘内给予Triptolide(100μg/kg)以及溶剂干预,连给3天。SNI术后第5天给予PRF(500 kHz,输出电压45 V,频率2 Hz,每次持续时间20 ms,总时间180 s,温度42℃)干预。在干预后0,2,9,23天,用von Frey filaments对各组大鼠进行同侧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测定。另外,同侧脊髓小胶质细胞以及P2X7受体的表达情况分别用免疫荧光及蛋白印迹进行测定。  结果:  与B组相比A,C,D组同侧MWT均显著上升(P<0.01)。与C、D组相比,A组的镇痛效果更为显著和持久,维持至射频后23天(P<0.05)。而C、D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与溶剂组相比,Triptolide组大鼠MWT显著回升(P<0.05)。而A组与E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此外,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可以显著抑制SNI引起的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P2X7受体的上调。  结论:  (1)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可有效缓解坐骨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比外周神经脉冲射频的镇痛效果更为持久;  (3)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与雷公藤甲素镇痛效果相当;  (4)小胶质细胞及P2X7受体可能参与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对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节。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太阳辐射包含紫外线(Ultraviolet,UV)、可见光及红外线。而UV辐射是最具有生物学效应的部分,对人类的健康及疾病有着最大的影响。阳光中的UV根据生物学作用差异分为三类: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A,UVA,320﹣400 nm)、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280﹣320 nm)、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C,UVC,200﹣280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