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我国企业也得到了发展壮大。但是,在此过程中,企业营运资金短缺问题逐渐凸显,已经成为限制企业成长的桎梏。传统商业银行基于足额固定资产抵押或良好的财务数据为企业授信的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企业高速增长的融资需求。同时,随着供应链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意识到自身所处供应链条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情况将极大的影响其自身发展。在此背景下,为了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解决融资问题,商业银行逐渐吸收国外同业先进经验,开始尝试并推广供应链金融服务,即商业银行通过掌握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能力,结合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情况、历史交易记录,通过信用传导、信用增进等方式为供应链条上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进而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与运行效率。而其中的货押融资模式,即商业银行以企业自身货物为标的物进行质押,引入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对质押货物进行监管,并根据质押货物价值对出质人提供的融资服务,受到了众多贸易型或轻资产型企业的青睐,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但由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我国部分行业发展受到了影响,使企业面临着较大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开展货押融资业务的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标的物货物价值减少导致货值降低无法覆盖融资本息的情况。在此背景下,发生了像青岛港事件这样的大面积信贷违约案件。 因此,本文以企业融资问题为背景,简要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理论、特点、模式,进而对供应链金融服务中货押融资模式的概念、理论、特点、模式以及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货押融资模式发展中的典型案例,研究了货押融资模式存在的各类风险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如何更好的发展货押融资业务,对如何充分发挥货押融资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作用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对我国货押融资业务的发展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