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流动意识及几种理论解释——对武汉市2139名农民工的调查分析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工像潮水一样涌入城市,他们虽然从事第二、三产业,但是他们的身份却不同于城市居民;他们虽然有农村户口,但是他们又不同于农民,不以从事农业为生。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收入上都大致相同,形成了既不同于城市居民身份阶层、又不同于农民身份阶层的一个新的身份阶层——农民工身份阶层。本研究采用主体主观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辅以个案访谈的方法,从农民工那里收集资料,了解农民工的真实社会流动意识;寻找影响农民工社会流动意识的因素;尝试运用制度理论、推拉理论、资本理论和生活世界理论对农民工社会流动意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解释;讨论四种理论中哪些理论对农民工社会流动意识更具有解释力。  通过对定量和定性资料的分析后,本研究在农民工社会流动意识上,有如下一些主要发现:第一,农民工在身份认同上,绝大多数的人认为自己既不同于城市居民,也不同于农民。第二,在流动意愿上,愿意定居城市的农民工超过愿意返乡回流的,但是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明确的流动意愿。第三,接近一半的农民工认为自己能够城市化,而且他们最希望通过通婚,其次是转户口,然后是拿文凭以及买房等途径实现自己的城市化。第四,那些想城市化的农民工中,他们城市化的行为取向大多非常积极。  本研究在探索四个理论的解释力上,有如下一些发现:第一,制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农民工城市化的行为取向;但是制度理论只能部分解释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其中只有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解释:制度理论只能部分解释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判断,其中只有劳动人事制度可以有效解释;制度理论只能部分解释农民工城市化或返乡回流的路径选择,其中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解释农民工返乡回流的路径选择,户籍制度可以有效解释农民工城市化的路径选择;而且制度理论无法解释农民工社会流动意愿。第二,推拉理论能够有效地解释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社会流动意愿、社会流动判断、社会流动路径选择以及社会流动的行为取向。第三,资本理论能够有效地解释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社会流动意愿、社会流动判断、社会流动路径选择以及社会流动的行为取向。但是人力资本比社会资本的解释力更强。第四,生活世界理论不影响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社会流动意愿、社会流动判断、社会流动路径选择以及社会流动的行为取向。  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后认为:推拉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较为能够有效地解释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意识,而制度理论和生活世界理论显缺乏解释力度。  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认为,使用主体主观视角能够更为真实地测量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意识现状,以及真正找到影响他们社会流动意识的因素;使用多个理论去研究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意识,能够更为全面地分析影响农民工社会流动意识的因素。
其他文献
该文综合运用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和公共管理学的有关知识,探讨了养老保障中的政府角色定位问题,即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问题.在该文中,政府是一种资
在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每年平均以近百分之九的速度迅速增长,但是随之而来的社会资源配置不均、两极分化严重,引发了一系列尖锐的社会矛盾。社会凝聚理论的提出无疑能够帮助
城市商品房价格高位运行导致城市低收入家庭在商品房市场中无法得到住房有效供给,同时伴随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农村户籍人口转移到城市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导致原有城市低收
以长春工业大学林园校区的数字校园为例,来说明用3D MAX软件建立三维模型的流程、技术方法.主要通过案例对建立数字校园中的数据收集、建筑物的模型、校园绿化等所遇到的技术
该文试图通过对大众传媒本质属性及其对文化建构影响的分析,探讨合适途径,对大众传媒与文化互动过程适当引导,以促进大众媒介与文化扩发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