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工像潮水一样涌入城市,他们虽然从事第二、三产业,但是他们的身份却不同于城市居民;他们虽然有农村户口,但是他们又不同于农民,不以从事农业为生。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收入上都大致相同,形成了既不同于城市居民身份阶层、又不同于农民身份阶层的一个新的身份阶层——农民工身份阶层。本研究采用主体主观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辅以个案访谈的方法,从农民工那里收集资料,了解农民工的真实社会流动意识;寻找影响农民工社会流动意识的因素;尝试运用制度理论、推拉理论、资本理论和生活世界理论对农民工社会流动意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解释;讨论四种理论中哪些理论对农民工社会流动意识更具有解释力。 通过对定量和定性资料的分析后,本研究在农民工社会流动意识上,有如下一些主要发现:第一,农民工在身份认同上,绝大多数的人认为自己既不同于城市居民,也不同于农民。第二,在流动意愿上,愿意定居城市的农民工超过愿意返乡回流的,但是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明确的流动意愿。第三,接近一半的农民工认为自己能够城市化,而且他们最希望通过通婚,其次是转户口,然后是拿文凭以及买房等途径实现自己的城市化。第四,那些想城市化的农民工中,他们城市化的行为取向大多非常积极。 本研究在探索四个理论的解释力上,有如下一些发现:第一,制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农民工城市化的行为取向;但是制度理论只能部分解释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其中只有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解释:制度理论只能部分解释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判断,其中只有劳动人事制度可以有效解释;制度理论只能部分解释农民工城市化或返乡回流的路径选择,其中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解释农民工返乡回流的路径选择,户籍制度可以有效解释农民工城市化的路径选择;而且制度理论无法解释农民工社会流动意愿。第二,推拉理论能够有效地解释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社会流动意愿、社会流动判断、社会流动路径选择以及社会流动的行为取向。第三,资本理论能够有效地解释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社会流动意愿、社会流动判断、社会流动路径选择以及社会流动的行为取向。但是人力资本比社会资本的解释力更强。第四,生活世界理论不影响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社会流动意愿、社会流动判断、社会流动路径选择以及社会流动的行为取向。 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后认为:推拉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较为能够有效地解释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意识,而制度理论和生活世界理论显缺乏解释力度。 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认为,使用主体主观视角能够更为真实地测量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意识现状,以及真正找到影响他们社会流动意识的因素;使用多个理论去研究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意识,能够更为全面地分析影响农民工社会流动意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