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下《庄子》核心词“道” 的英译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ren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文化转向”这一概念在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与利弗维尔(Andre Lefevere)合著的《文化、历史和翻译》中首次出现。文化翻译研究从过去相对单一的文学或语言学研究走向更为综合的文化翻译研究,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文化翻译研究中,典籍英译研究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在译本中,译者的翻译目的以及文化背景是形成译本多样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我们对翻译进行研究时经常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庄子》作为集文学与哲学成就于一体的古籍经典以其独特的文学性和哲学性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在我国,对《庄子》译本的研究也有很多。然而,以译者主体性为视角,用对比手段来探讨《庄子》文化核心词“道”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受到不同文化影响的译者在翻译“道”采用不同翻译方式的原因。从事哲学研究的冯友兰在翻译时处处注意哲学概念的传达,例如"method"、"way"、"order"等等。这与其的翻译目的紧密相关,而将《庄子》视为文学经典的梅维恒(Victor H. Mair)则倾向从文学角度出发,统一采用"the Way"来翻译“道”一词以期呈现原作的文学特色.在本文中,作者将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出发,通过对比两位翻译家翻译目的,文化因素和个人因素方面的异同来阐释译者主体性的在翻译中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当然,《庄子》这一部具有丰富内涵的典籍中包含了大量“天”、“气”、“心”等文化核心词,都需要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投身于这一研究领域,为中国典籍英译的研究添砖加瓦。
其他文献
自2016年开始,被誉为"黑金"的石墨烯受到了科学界的重点关注。目前,已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石墨烯的研发和应用技术作为重要发展领域,力争占据全球石墨烯科技领域的制高点。对
高校家庭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构建家庭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SWOT模型,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SWOT分析,综合分析内外、优劣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初
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国家推动学生价值观引领与成长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培养也显得更加必
<正>长江三峡长江三峡是指在重庆市至湖北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县,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长205千米。自西向东主要有3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
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推动教育领域变革进程,而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能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不可阻挡的主流趋势。机械制图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将信息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