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背景下气象科技创新全程管理的政策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tso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研机构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主体,是重要的科技力量,科研机构的改革尤其是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关系到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关系到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而科技创新是科研院所的核心任务,因此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成为科研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项目投入产出的观念淡薄,项目管理缺乏系统性,政府在管理过程中一般只重视立项和鉴定验收两个端点,缺乏对中间过程的深入了解和有效介入,结果严重影响到科技创新的效果。 本文正是在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新要求的情况下,结合气象部门科技创新体系的特点,针对科技创新全过程,从课题的计划立项、项目申报、组织实施到课题鉴定验收,直至最后形成知识产品并推广应用这样一个有序的递进过程,找出各时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工作的重点。本文在对科技创新、全程管理、科技创新政策的内涵做综述的基础上,阐述了科技创新全程管理以及气象科技创新全程管理的定义和内容,借鉴国内外科技成果管理的相关经验开展研究并结合广州热带海洋所的气象科技创新管理及其政策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流程以及气象科技创新全程管理的模式,并且有针对性的对相应的科技政策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提出支持科技创新全程管理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公益类科技创新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非常大的资源浪费,能源问题成为了21世纪最突出的问题.土建建筑工程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须环节
人均粮食占有量始终是粮食安全的重要表现形式,人均粮食占有量的高低,是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并坚持摆在突出的位置。中国的粮食缺口在不断加大,2003年是中国粮食生产“十一连增”的起始年,当年产粮4.3×10~8t,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34kg。我国生产的粮食勉强够吃,粮食进出口基本持平。2009年,中国生产粮食4.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