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对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le0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ⅡB期宫颈癌是指存在宫旁浸润,但并未扩散到盆腔的宫颈癌,根据NCCN宫颈癌临床指南的意见,推荐将同步放化疗(根治性放疗+化疗)作为中晚期(ⅡB期及以上)宫颈癌优先使用的治疗模式;但因根治性放疗存在较多并发症,因此临床应用中,部分ⅡB期患者希望手术治疗,故ⅡB期宫颈癌患者除同步放化疗外,尚存在新辅助化疗使肿瘤缩小后再行根治性手术,术后再行辅助放化疗或化疗的治疗模式。所以新辅助化疗后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联合补充治疗,是近年来成为相当一部分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案之一。但在ⅡB期宫颈癌的治疗中,尚缺乏同步放化疗与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联合补充治疗的对比,且已有的报道的结果之间存在一些矛盾和差异。目的:探讨同步放化疗与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对于ⅡB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预后的比较,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医院就诊的宫颈鳞癌ⅡB期患者282例的临床病例资料并进行随访,根据治疗模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同步放化疗组(CRRT组)123例,新辅助化疗联合子宫根治切除术组(NACT+RH组)159例,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不良反应,并对其进行生存分析和预后分析。结果:在不良反应方面,CCRT组化疗的近期毒副反应少于NACT+RH组。但因相关近期毒副反应可以通过治疗期间密切监测,及时发现给予相应处理,故未出现持续性损害及致死病例,对患者的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影响较小,故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影响不大;CCRT组在放疗并发症如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要明显多于NACT+RH组,而两组病人在下肢水肿的发生例数无明显差异。这些远期不良反应主要与两组所进行的根治性放疗、术后辅助放疗以及手术时行淋巴结清扫等治疗相关。而NACT+RH组补充放疗患者仅90(56.6%)例,而且术后辅助放疗的剂量也要明显比根治性放疗小,是以导致这种差异存在。CRRT组局部复发率有高于NACT+RH组的趋势,虽然通过计算得出两者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P值0.557>0.05),但也提示了 NACT+RH组在控制肿瘤的局部复发方面可能存在潜在的优势;最后,将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及亚组生存分析后发现,CRRT组与NACT+RH组的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相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而将NACT+RH分为NACT(AC)+RH及NACT(IC)+RH组,并与CCRT组分别进行生存比较后得出,三组间的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相比,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将NACT+RH根据其术后治疗方式分为辅助放化疗组(NACT+RH+ACR)以及辅助化疗组(NACT+RH+AC),并分别与CCRT组对比进行生存状况分析后得出:CRRT组与NACT+RH组的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相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NACT+RH+AC组的无瘤生存期(DFS)以及总生存期(OS)均优于NACT+RH+ACR组。通过对收集的数据分析后发现,在治疗方案选择时,年轻患者、肿瘤直径>4cm的患者倾向于选择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的治疗模式,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倾向于选择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方式,但具体方案选择仍需临床医生结合病人情况选择。结论:①同步放化疗组的近期毒副反应较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组少,但通过监测及处理并未明显影响后续治疗及患者生存;②同步放化疗组的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肠炎等远期并发症较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组多,患者生活质量相对较差;③同步放化疗(CCRT)组的局部复发率较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组高,提示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在减少肿瘤局部复发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将两组的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患者之间的生存没有统计学差异。④影响患者生存的不良因素有: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总而言之,同步放化疗组患者与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组患者的生存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可以增加手术机会,减少根治性放疗所带来的相关并发症,相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学位
背景:近年来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虽然前人研究发现EC与许多危险因素相关,但其发病原因迄今尚不明确。为了阐明其发生、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机制研究。前期本课题组发现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在EC中高表达,为了进一步研究HDGF生物学作用,本课题组采用蛋白免疫共沉淀(CoIP)技术结合质谱法首次验证人锌指
背景:内毒素血症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综合征,其特征是机体多个系统应对病原体攻击时的反应,是生化、细胞、脏器与脏器间的相互网络共同影响的。尽管,在机制和治疗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内毒素血症仍然是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LPS,革兰阴性细菌外膜上的一种成分,其可以通过触发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L-1等)的释放并级联放大,进而诱导机体产生内毒素血症。目前,有研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L
背景铅在环境中普遍存在,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重金属之一,作为潜在的环境污染物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我国有42.2%城乡儿童呈亚临床铅中毒,远远高于美国的15%,儿童铅暴露问题十分严峻。低剂量铅暴露影响神经系统,严重时可造成中毒性脑病,铅引起中枢神经毒性的主要机制有:(1)造成神经递质紊乱;(2)使神经元受损凋亡;(3)诱导神经细胞氧化应激;(4)影响神经胶质细胞功能,从而损伤神经元。胶质细胞
学位
电化学发光是一种结合了电化学的可控性与化学发光的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其具有仪器简单、反应可控、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众多突出优点。在最多发光试剂中,联吡啶钌由于其具有优良的化学以及光电化学稳定性,一直被视为一种优良的发光试剂,但由于联吡啶钌的价格较为昂贵,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着眼于联吡啶钌的固定化,构建固相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本论文利用多种纳米材料的不同优秀性能,并将其与联吡啶钌固相发光传感器或是高选择
学位
学位
研究背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经历重大创伤后形成的一种慢性精神障碍。人的一生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几乎无可避免,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发展为PTSD,经历重大创伤后,部分人会发展为PTSD,即表现为PTSD易感与抵抗,什么机制介导了 PTSD易感与抵抗现在还不清楚。PTSD是一种致人虚弱的疾病,该病的核心症状为:闪回,对创伤线索的回避,高度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