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中国南方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方法。目前鼻咽癌患者治疗后疗效监测、复发或远处转移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对于放疗后出现的鼻咽颅底病变,由于其位置深在,周围解剖结构复杂,临床上病理活检难度大,往往只能通过随访及影像学检查判断有无复发。由于放疗可引起鼻咽颅底区域解剖结构的改变,当肿瘤复发与非肿瘤病变密度类似时,CT检查不能准确识别,MRI对软组织判断敏感,现已推荐作为鼻咽癌的诊断及分期的首选检查手段,但放疗后鼻咽颅底区域MRI信号变化范围很大,也难以作出正确诊断。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亲肿瘤显像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肿瘤定位能力较差,且微小病灶不能准确显示。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F-18-fluoro-2-deoxyglucose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FDG-PET)则假阳性率较高,不能作为最后诊断的依据。目前该区域病变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因此寻找一种科学、可行的诊断程序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血浆EB病毒DNA(EBV-DNA)定量检测现已被认为是监测鼻咽癌复发、转移的有效手段,但在诊断放疗后鼻咽颅底病变癌与非癌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
目的:
探讨NPC放疗后鼻咽颅底病变癌与非癌的诊断模式,避免NPC放疗后鼻咽颅底病变的误诊误治。
材料和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2006年7月~2010年4月期间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病变患者84例,入选标准为MRI发现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复发或可疑复发,鼻咽部未见肿物,经1~3次活检均为阴性,胸片、超声检查及全身骨扫描排除肿瘤远处转移。
1、总结84例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探讨其临床特点与病变性质的关系。
2、回顾性分析84例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病变患者的MRI图像资料,评价MRI诊断该区域病变癌与非癌的价值。
3、对84例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病变的患者进行血浆EBV-DNA定量检测,同时与EBV血清学检测(VCA-IgA、EA-IgA、EBV-DNase抗体中和率)结果相比较,以鼻内镜下行病灶探查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判断血浆EBV-DNA定量检测诊断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病变癌与非癌的价值。
结果:
1.肿瘤复发组与非癌组患者中均有鼻塞、脓涕、鼻臭、涕血、头痛、颅神经损伤中1个或多个症状,其中鼻臭症状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最终确诊需要依靠病理活检。
2.根据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与非癌病变的MRI诊断标准,本组患者诊断为复发或可疑复发69例,非癌病变15例,敏感性为93.1%特异性为23.6%,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
复发组29例病例中,病变累及部位以枕骨斜坡最为常见,为16例,其后依次为蝶窦及蝶骨体9例,岩尖(破裂孔)5例,海绵窦3例,翼腭窝3例,筛窦2例,椎前肌2例,颞下窝及枕骨大孔各1例,其中枕骨斜坡合并蝶窦及蝶骨体病变7例,枕骨斜坡合并岩尖病变3例,枕骨斜坡合并枕骨大孔1例,岩尖合并海绵窦病变1例,翼腭窝合并颞下窝1例。病变多表现为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混杂信号,增强后出现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2例可见坏死区,增强后无强化。非癌组55例病例中,病变累及部位以枕骨斜坡最为常见,为24例,其后依次为蝶窦及蝶骨体15例,岩尖(破裂孔)10例,颈椎5例,椎前肌5例,翼腭窝2例,筛窦1例,其中枕骨斜坡合并蝶窦及蝶骨体病变5例,枕骨斜坡合并岩尖病变2例。病变多表现为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混杂或等信号,增强后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2例可见坏死区,增强后无强化。
鼻咽颅底骨坏死的MRI特点为骨质部分缺损或裸露于气腔内,边缘不规则,增强无强化。非骨质缺损区正常信号消失,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呈轻度不均匀强化;缺损区可被液体或软组织填充,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或出现无强化区。本研究中复发组2例MRI出现鼻咽颅底骨坏死征象,因此不能单纯凭借MRI检查来鉴别肿瘤复发与非癌病变,临床上如怀疑鼻咽颅底病变为肿瘤复发,应该争取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
3.鼻咽癌复发组患者血浆EBV-DNA检出率为89.7%(26/29),EBV-DNA中位拷贝数为4500copies/ml(0~1390000copie/m1),55例放疗后非癌病变患者中有6例检测到EBV-DNA(10.9%),EBV-DNA中位拷贝数为0copies/ml(0~18600copie/m1),两组患者血浆EBV-DNA水平经秩和检验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当选用EBV-DNA≥500copies/ml作为阳性标准诊断鼻咽癌复发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最小,敏感性为89.7%,特异性为94.6%,阳性预测值为89.7%,阴性预测值为94.6%,正确诊断系数为84.3%,经x2检验,P<0.001,差异具有显著性。
复发组与非癌组患者VCA-IgA和EA-IgA抗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EBV-DNAs抗体中和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VCA-IgA≥1:40、EA-IgA≥1:40、EBV-DNAs抗体中和率>30%作为阳性标准时诊断鼻咽癌复发的敏感性分别为93.1%、89.7%、70%,特异性为7.3%、5.5%、52.7%,经经x2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ROC曲线显示血浆EBV-DNA诊断鼻咽癌复发的下面积为0.931,大于EBV血清学检测指标(VCA-IgA、EA-IgA、EBV-DNase抗体中和率),表明EBV-DNA定量检测在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病变的诊断价值优于EBV血清学检测指标。
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颅底鼻咽病变多样,临床表现不一,MRI检查诊断假阳性率高,需通过病理活检明确诊断,而血浆EBV-DNA定量检测可作为诊断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病变癌与非癌的辅助诊断指标,其诊断价值优于EBV血清学指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