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攻击行为是儿童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对其他个体带来身体伤害或心理伤害的行为。随着儿童攻击行为、暴力犯罪案件越来越多,对攻击行为的持续和深入研究显得很有必要。家庭是孩子最先接触到的环境,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行为养成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消极的教养方式非常有可能导致不健康甚至是歪曲的人格。不同的人格特质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来探索攻击行为的特点,进而分析和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和攻击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探索了人格特质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选取三所学校四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获得有效问卷324份,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1、儿童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攻击行为明显比女生高,攻击行为不存在年级差异。 2、父母教养方式除父母温暖理解外,其余各维度与儿童攻击行为显著相关;精神质与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分保护及母亲拒绝否认呈显著的正相关;内外向与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父亲过分保护及母亲过分干涉均有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除了与父亲温暖理解、父亲过分干涉不显著相关外,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其他维度都显著相关;人格各维度与攻击行为都显著相关。 3、人格与攻击行为存在着相关。高神经质和高内外倾得分的个体更有可能有较多的攻击行为。 4、父母教养方式和人格特质对攻击行为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人格特质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