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回译之后的文字与原文的准确程度的比较分析,了解翻译过程究竟会造成怎样的损失。所谓回译是指,一段以源语言呈现的文字被翻译成目标语言,再被翻译回源语言的过程。为了量化翻译过程造成的损失,我们采用了百分比这一统计方法。为了更具有针对性,并且考虑到哪些语言要素能够并且应该被考察,我们只着眼于语义而不考虑其他诸如语音这样的要素,因为它们通常不会直接改变语句的意思。为了检验我们的方法是否奏效,准确,我们使用每组两人的两组译者把同一份英文材料翻译成汉语,再翻译回英语,以此来观察考察翻译过程中的偶然性和不规则性对材料原意的潜在影响。此外,我们还分别使用了两种方法来考察这种语义上的改变。一种基于句子,另一种基于词段。我们先考了在文章和口语中,什么能代表一个语义单位。我们认为句子最有可能要代表语义单位,因此第一个方法是测量句子。但是句子,不一定总是一样的长度,有些句子的内容多,有些句子的内容少。一个短语部分也有可能代表一个句子的最小的概念和最小的想法。因此我们的第二个方法是测量短语。在研究中我们对评分进行了稳定的计算考量,即便它们来自各自独立工作的评估者。我们首先讨论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然而数据显示第一种方法不够准确,与此同时第二种方法却呈现出看似更为准确的结果,这很可能是因为相比于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对文义损失进行了更细致的、更深入的测算。在分析了在每位评估者给出的评分中每篇文章的相对分值后,我们得出了这一结论。虽然两位评估者给出的评分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对于三篇文章的每一篇他们给出的评分的差距非常接近。之后我们分析了两位评估者都认为有文义损失的部分,即在文章中出现,却未出现于Dale-Chall可读性基本词汇表中的那些词语。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具有一定相关性。尽管数据有限,这一相关性表明文义损失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