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研究已经拥有了一个相当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一般认为,产业内贸易对于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产业内贸易的作用凸显出其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从客观上促进了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进程的发展;最重要的,由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弱化了国家之间的生产要素差异,由此从另外一个角度实现了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标志着国家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当今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一国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大力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将会体现出非比寻常的意义。目前我国制造业过度发达,而服务业投资相对不足,这是中国不可回避的内部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因而,加大服务业发展力度,对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改善经济结构、扩大就业、刺激内需、维持宏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有着非常好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增强我国实体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从实践角度来看,对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模式进行研究,并找出影响产业内贸易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如何利用产业内贸易来提高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的总体竞争力,对于改善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商品结构、扩大就业都要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开篇梳理了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综述,介绍了传统贸易理论到产业内贸易理论推进的过程。接着在第二章介绍了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基本概念,如服务业分类、服务贸易的划分、产业内贸易的界定及测度标准等。然后在第三章分析了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随后,本文以服务贸易自身发展特征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了影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作用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和第三产业状况;在此基础上,文章采用了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实证分析,说明影响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服务业开放度和货物贸易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呈现正相关性,第二人均GDP与产业内贸易水平呈现负相关特征。最后,论文对如何提高我国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