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舆论表达早已打破一元格局,舆论话语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扩展,社会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和社会成员价值的多样化使社会舆论形成多元化格局。作为上层建筑的舆论,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基础的状貌,不同的舆论表达是对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利益格局的呈现。 基于舆论场背后支配力量的不同,本文提出三个舆论场的构想,从权力资本角度阐明了划分依据。文章认为我国主流舆论场的驱动力是政治权力;民间舆论场的驱动力是由社会地位悬殊和利益主体多元造成的各种社会思潮和心理情绪;境外舆论场的驱动力是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国家利益。研究分析了当前舆论格局的基本特征,重点就新舆论格局下主流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做了阐发,认为主流媒体一旦将固有的政治、经济资本与符号资本相结合,在舆论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将会愈加牢固。 城镇化建设是涉及全体中国人利益的大决策,涉及全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政府的政策、专家的主张、农民的心声、城市居民的看法、境外媒体的关注、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意见表达会使这场新世纪的重大改革任务出现异彩纷呈的舆论景象。因此,有关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媒介话语表达,可以作为个案研究当前中国的舆论状况。无论是在“比较视野”还是在“关系维度”,城镇化舆论都为本研究提高了理想的“可视物”。 从描述意义上看,以“三个舆论场”理论为指导对城镇化舆论的考察中,我们看到了以研究对象为代表的不同媒介舆论场中的不同景象。大致上,《人民日报》忠实地宣传党和政府对新型城镇化的定调,充分利用精英话语指导各地城镇化建设;草根微博夹杂了各种民间的情绪,总体上贬义大于褒义;像“美国之音”这样的境外媒体瞄准了中国城镇化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对中国国家道路和体制的成见持续存在。 从规范意义上看,我们应该思考类似城镇化这样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公共政策,如何更好的吸收民意,如何在全球化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在变动的舆论格局中实现舆论治理与社会治理的统一,从而达到国家目标的实现。 本文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参照意义出发,给主流舆论的定义为在舆论场中具有“霸权”意涵的舆论流。这种舆论流地位的取得不是在舆论场中通过一次报道确立的,而是贯穿舆论热点事件的始终,是在持续不断与各方话语博弈中获得“霸权”,并作为“霸权”舆论存在的。文章对加强主流舆论的引导力提出了创新性建议:确立舆论“善治”思维,实现公共管理和统治行为向治理行为转变,将舆论治理与社会治理同步展开,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治理准则,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方式实现舆论格局的动态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