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3月31日,我国启动融资融券试点业务,标志着我国正式将做空交易机制引入至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业务的开放是我国证券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结束了我国长达多年单边做多的市场格局。截止2015年12月31日,融资融券交易已在我国运行近五年时间,通过分析沪深股票交易所"两融"业务交易现状,无论是市场的信用交易额、每日交易余额、信用账户的开户人数还是参与"两融"业务的证券公司,都逐步的增加,规模越来越大。在国外资本市场,融资融券是一种非常成熟的的交易机制,作为股票市场发挥基本职能机制的基础,融资融券具有提高市场流动性,价值发现以及对冲风险的积极效应。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融资融券交易的杠杠性也使得该交易机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是在我国证券市场环境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推出的"两融"业务是否有效的发挥其稳定股市波动的基本功能,我国在不同阶段推出的相关政策是否有效促进"两融"业务的发展以及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对股市是否有相同的效用等问题不仅是众多学者所要探索的,同时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别研究融资融券对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在理论研究方面,首先介绍融资融券的概念、基本功能以及融资融券的交易模式,然后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及其影响因素和测量指标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重点梳理融资融券影响股票市场波动性的传导路径,最后梳理我国"两融"业务发展的历程及当前市场的交易现状。实证研究方面,通过VAR模型、Grange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我国转融通业务开展前后的数据进行模型估计和实证检验。在实证分析中,通过两个研究子区间的对比分析研究融资融券对股市产生的不同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融资融券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市场的波动性。转融通业务开展前,融资业务相对于融券业务更能起到平抑市场波动的作用。转融通业务开展后,融资融券业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但是融券业务对比转融通业务开展前平抑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功能有所增强。本文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建模和实证检验得出的实证结论,分析探究研究结论出现的原因以及融资融券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促进融资融券稳定股市异常波动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