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动性一直是金融资产的定价核心以及许多金融领域研究的重点。如果股票市场具有良好的波动性,并遵循一定的周期规律,那就表明股票市场可能趋于稳定并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一个独特的体系。我们可以从这个体系存在的周期波动去推导股市以后的发展方向,投资者也可以根据股市的周期性波动制定出相应的投资策略。从理论上讲,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经济周期波动与股票市场周期波动的波长应该大致相等,二者的运行应该具有协同关系。但是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股市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可能使得股市和经济都不能很好的运行,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就可能出现不同步甚至背离的现象。国外很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拥有成熟股票市场的发达国家,股价指数与宏观经济核心指标之间是具有较高相关程度的。而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差及投资者整体素质不高等因素,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不同步甚至背离的现象经常发生。对经济周期和股市周期存在的关联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经济和股市运行的规律,也为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和股市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从两者的理论介绍入手,通过回顾宏观经济周期与股市周期的理论文献,对两者的定义及运行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也为后文的进一步深入分析打下理论基础。然后对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从1990年股市成立之初到2011年底这段时间的运行状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两者在这个时间段的增长情况发现,股市的波动与经济的发展通常情况下都是不同步甚至背离的,股市并没有体现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接着又对影响股市波动的相关宏观经济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是根据上证指数和代表宏观经济周期的相关指标: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CPI、企业商品交易价格指数等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得出宏观经济影响股市的因素比较复杂,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CPI可能会起正相关作用,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却可能起负相关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宏观经济对于股市的传导机制不是那么简单。之后通过运用VAR模型对上证指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进行实证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宏观经济增长与上证指数增长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表明中国的宏观经济周期与股市周期的关联度不高,缺少显著的协同关系。脉冲分析也得出GDP增长率的冲击对上证指数的增长率有反向作用,这种作用在2个季度后会达到最大值,在10个季度后趋向平衡;上证指数增长率的冲击对GDP增长率有正向作用,这种作用在3个季度后达到最大值,在10个季度后影响越来越小直至趋向于平衡。脉冲分析结果表明GDP的增长变化并没有给上证指数带来正向冲击,经济周期对股市周期的决定作用不强,有时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通过本文的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宏观经济周期与股市周期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短期内无明显的因果关系。从理论上讲,股票市场很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促进经济的细胞——企业发展壮大,但是实证分析却表明两者之间缺少明显的因果关系,两者不能显著的互相反应和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市场机制逐步完善,法律法规逐渐健全,宏观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不断成熟的态势,宏观经济周期也由波长短,振幅大向波长增长,振幅缩小的方向发展。股市由于建立时间太短,各方面发展还不到位,股市不能完全体现出经济“晴雨表”的作用,股市周期也不能完全反应出经济周期的变化,有时甚至会出现背离的情况,而随着股市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股市开始正常反应经济的运行情况。但是在股市发展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的运行节奏是不完全一致的,这与股市的经济“风向标”作用不完全相符。对于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笔者认为,中国的经济是政府调控供求平衡的结果,政府操控的痕迹明显,市场经济自我调节功能弱化,使得中国的经济周期很难正常运作。而股市由于正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更多,比如定价机制不合理、政府过度调控、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上市公司治理不力、股市中介机构发展不规范、投资者专业素质不高等,这就决定了股市的波动史容易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股市周期更加没有规律。针对股市和经济运行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个人的建议:在宏观经济运行上,一是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大力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同时注重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深化改革并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推进投资、金融、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发展规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协调、紧密配合的机制,做到既分工明确,又总体配套、综合协调,从体制上形成长效治本之策,增强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有效性。三是加大力度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公平机制,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积,使国民的消费少些后顾之忧,扩大内需;在股市发展上,第一,政府应该积极对股市进行改革,建立长效的调控股市政策。通过推出积极有效的股市政策,扩大直接融资,制定法律法规打击市场中不合理的违法行为,使得股市正常有序的发展。第二,开展监管者教育,转变监管者工作作风,培养服务意识,建立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及时与投资人沟通的长效机制。要打破监管者的”审批情结”,将IPO上市企业的实质审核向程序化审核和形式性审核转变。将主要精力放在监管市场各类主体、交易所和中介机构上,沿着监审分离的方向推进证券监管体制改革。第三,要改变现阶段发审委有权、保荐人有钱、投资人有险的不合理的发行制度。取消发审委,逐步向交易所、保荐人、承销商三位一体、责权利一致的发审体制转换,尤其要对保荐人实行分级管理,落实保荐人责任,发现问题立即给予严惩。第四,严格监控上市公司的运行情况和资产质量。建立严格的有进有出的上市和退市制度,优胜劣汰,使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好企业留下来,竞争力不够的企业退出去,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第五,继续完善股票市场中介机构的发展。制定更具现实意义更有指导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中介机构的健康长久发展,让中介机构能更好的促进股市的发展。第六,推行以股东为主体的股权文化和以股权为代表的股市新文化。一方面正视股民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对他们的正当权益要给予充分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引导股民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周期与股市周期的关联性研究,国外进行过很多研究,而国内的研究并不多,国内的研究过多的集中在单独的经济周期和股市周期的分析上,很少研究西者关系的。而本文区别于其他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选取的宏观经济数据和股市数据是我们现阶段可观测到的跨年度最长的数据,以往的分析只停留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或者短周期内。周期是个长时间概念,详尽全面的数据能使定量分析更有说服力,能更好的总结出结论。第二,国内分析宏观经济周期和股市周期关系的文章很少,在这很少的文献中,分析研究大多采用的是文字说明、定性分析,而本文加入了数据的定量分析并对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和股市周期的关联性进行计量统计以期得到更使人信服的结论。第三,本文选取宏观经济周期的指数指标来衡量宏观经济周期与股市周期的关联性,宏观经济周期的指数指标区别于传统的出口、投资、消费等指标,更具综合性和代表性,分析得出的结论更为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