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社交型闲暇活动个案研究——以W村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as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闲暇生活是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日常生活的一个微型缩影。社交型闲暇活动作为一种日常的社会互动模式,对它进行研究,能很好地反映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日常生活的变化轨迹,进而更好地理解整个乡村社会系统。 农民社交型闲暇活动占据了农民闲暇时间的很大部分,而农民进行社交型闲暇活动的空间相对较为简单,也较为固定,农民往往选择其较为熟悉的地方进行社交型闲暇活动。农民社交型闲暇活动对象以家族成员、邻居和村庄精英为主,其交往的主题涉及到闲聊、家庭琐事、农业生产信息、村里的公共事务、国家政策等多个层次。社交型闲暇活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认同、消解矛盾、信息传递、教化传承以及由此而延伸出来的社会整合和维持乡村社会稳定和谐。 村落传统逻辑和农民的“生存理性”作为农民“实践意识”或者说“共同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被农民用于其社交型闲暇活动中,在这种循环反复的过程中,农民的社交型闲暇活动逐渐被制度化了。村落传统逻辑和农民的生存理性共同型塑和建构了农民对社交型闲暇活动对象的选择行为。 农民社交型闲暇活动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普遍性,并体现出城乡差异、性别差异、职业差异等差异性特征。同时,也体现出亚传统性特征和渐变性的变化趋势。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了社会运动理论中的大众社会理论、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何者更适合解释中国的业主集体抗争的行为选择,并研究了怨恨、组织与社会网络对业主集体抗争的行为选
本文以皖南一个乡镇为田野研究单位,以该镇近年来农业经营形式的变迁为研究对象,在呈现萍镇农业经营形式多元化的基础上,试图理解农业经营形式变迁的路径和动力机制问题。  如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机构,个人早期的社会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及由此而产生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突显出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人口的流动出现了移民化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国
随着市场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民不断走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城镇拓展新的生活发展空间,实现自身职业的转换。然而,进入城市从事新职业的农民,却很难改变其
本文通过对两个医患纠纷个案的深入研究,以社会资本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和讨论了医患纠纷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重点考察了医患双方在纠纷中所采取的纠纷解决策略、策略背后的行动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