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建筑业企业信用缺失而造成的工程质量下降,事故多发频发等问题,已经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学术界对建筑市场信用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探索建筑业企业信用治理体系的演化机理,提高建筑业企业信用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核心思想——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理论,以问卷调查,文献及法规等为信息支撑,采用Vague集群决策,支持向量机,系统动力学,结构方程等方法,对建筑业企业信用治理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1.分析建筑业企业信用治理体系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对耗散结构的四大形成条件在建筑业企业信用治理体系中的表征进行了转义。提出一种信用熵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计算了信用治理体系正、负熵值。计算结果与Brusselator判别条件对比表明我国建筑业企业信用治理体系目前尚不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2.根据耗散结构的系统开放性条件,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理论模型。分析我国建筑业企业信用信息共享的障碍,对比国外三种主要信用信息共享方式的特点。提出基于极限思想的Vague集记分函数和相似度,并用改进的Vague集群决策方法对我国建筑业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方式进行选择。研究结果为推动我国建筑业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3.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是信用信息共享的功能延续,也是信用治理体系的核心。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关键在于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评价方法的改进。从不同评价主体的视角出发,对偿债信用评价、履约信用评价和市场行为信用评价加以区分。通过文献检索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重新设计了建筑业企业履约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组合赋权法改进的多类支持向量机方法,对建筑业企业进行信用评级。该方法既参考了决策者的主观偏好,又兼顾了指标属性值贡献的客观信息量,能够实现多个信用等级的分类。数值算例验证了该方法具有极好的准确性,丰富了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的方法论。4.根据耗散结构系统内存在非线性作用的条件,研究了建筑业企业信用治理体系的动力机制。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建筑业企业信用水平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建筑业企业信用相关的反馈回路进行定性分析,弥补了传统结构方程模型忽略系统复杂性、动态性的缺陷。5.耗散结构的形成要求系统中出现涨落,在建筑业企业信用治理体系中表现为治理模式的变迁。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构建了建筑业企业信用协同治理体系,分析了协同治理体系的内涵、协同治理主体的关系和角色定位,提出了实现协同治理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