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衍生非铂及低铂催化剂的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qinghua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阴极氧气还原反应是燃料电池两电极反应中重要的一环,尽管贵金属铂催化剂拥有良好的催化活性,由于阴极反应动力学缓慢,导致燃料电池对外的输出受到限制,且地球金属铂资源储量稀少致使催化剂的成本高,并导致燃料电池的催化剂占据其成本的很大比例,阻碍了燃料电池的大规模应用。为降低催化剂成本,制备了非铂和低铂两种类型氧还原催化剂。利用Fe掺杂的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ZIFs)多孔特性热解产生富孔材料,通过结构改善方案使制备的Fe NC催化剂具备良好的氧还原电催化性能;以ZIF-8衍生发氮掺杂多孔碳为载体,负载铂纳米颗粒,探究不同形貌载体负载铂的影响,随后对这两类催化剂的氧还原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成果如下:ZIF-8作为前驱体通过热解方案制备Fe NC催化剂,采用溶剂热法制得Fe掺杂的ZIF-8前驱体(Fe-ZIF-8),在前驱体溶液中添加乙酰丙酮铁,以Zn2+为中心节点,2-甲基咪唑为配体的ZIF-8在自组装过程中,含铁小分子被限制在其孔隙内。通过热解得到十二面体的Fe NC催化剂,继承ZIF本身拥有多孔结构而在其表面产生致密的活性位点。将Fe-ZIF-8与不同比例的g-C3N4混合后共热解,利用g-C3N4在高温下的不稳定性对Fe-ZIF-8产生侵蚀作用,可进一步改善材料的孔结构。探究直接热解和分段热解两种不同方案对所衍生催化剂材料结构的影响,同样比例条件下采用分段热解方案可以有效保留Fe-ZIF-8骨架得到独立个体,而不会致使其完全分解。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催化剂材料的形貌,组成和物相,结果表明Fe在Fe-ZIF-8/g-C3N4混合共热解产物Fe NC中具有良好的分散,并且产生中空的结构。在碱性条件下对Fe NC催化剂材料的氧气还原性能进行探究,性能最佳的Fe NC-0.5起始电位(1.14 V)和半波电位均(0.91 V)优于Pt/C催化剂,通过旋转环盘电极测试电子转移数接近4,过氧化氢产率接近10%,此外对催化剂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在50000秒测试之后电流保持93%,在添加0.1 mol/L的甲醇溶液后,电流基本保持稳定,表现出良好的抗甲醇性能。采用溶剂热法制备ZIF-8,将ZIF-8热解后所得多孔碳作为载体,采用气体(H2+N2),硼氢化钠和微波乙二醇三种不同的还原方案还原氯铂酸负载到ZIF-8热解衍生的氮掺杂多孔碳载体表面。三种还原方案中,气体还原方案工艺较为复杂,容易产生大的铂纳米颗粒,不利于催化氧还原反应,硼氢化钠和微波乙二醇法两种方案制备的催化剂性能相近,微波乙二醇法更加便捷,选择此方法作为后续研究中氯铂酸还原方案。将ZIF-8与g-C3N4混合共热解,使其衍生多孔碳载体具有更粗燥的表面为铂提供更丰富的锚定位点,利用XRD,扫描电镜分析不同比例g-C3N4在热解过程中的影响,通过微波乙二醇法在不同载体上负载铂,并进行电化学测试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其中g-C3N4与ZIF-8比例为0.125的混合物热解衍生的NC-0.125作为载体,得到的载铂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性能,半波电位0.85 V,极限电流密度5.70 m A/cm~2,在5000圈电势循环过后,半波电位仅损失3 mV。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土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对高性能钢材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十年来,具有高强度、高韧性等优良性能的Q420qD成为交通土建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钢种,受到投资方和设计人员的青睐。目前Q420qD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海洋、工业大气或地下水侵蚀等复杂环境中,由此导致的钢材腐蚀造成了结构构件截面损失、性能退化和耐久性降低等问题,使得钢结构在服役期限内的腐蚀问题成为影响其全寿命耐久性设计的重要因素。同时
随着我国城镇化比例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工程开始建设,由此带来一些问题:如地下开挖产生的大量工程渣土、水泥大量消耗带来的碳排放等。目前,现有工程渣土大多以外运、填埋的方式处理,少部分通过综合利用的方式再利用。但目前工程渣土再利用的方法存在利用率低、产生二次废料、应用范围狭小等缺陷。本文通过对工程渣土进行机械和煅烧活化处理,并采用碱激发的方式制备地质聚合物。该方法制备工艺简单,无需额外掺入水泥
微塑料是一种新型污染物,其行为和危害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微塑料吸附重金属后经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并在胃肠环境中解吸,对人体存在潜在危害。为了确定其对人体的危害,首先需要明确环境中微塑料吸附重金属的主要种类、浓度、及机理;重金属的脱附条件、种类、程度等。本论文主要探讨不同老化方式对典型微塑料(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酰胺PA)吸附Cu2+、Pb2+造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吸附重金属的微塑料在模拟胃肠环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作为一种新型的增强加固材料,由于其强度高、质量轻、防腐蚀、耐疲劳、与混凝土粘结性能好以及便于施工等诸多优点,在混凝土结构修复加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的逐渐兴起,机器学习(ML)作为实现AI的一种途径,在水利、建筑等各行各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ML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对ML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应用的系统回顾与总结,指出了传统试验和
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存在地震波筛选影响大和计算耗时的不足,因此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成为目前抗震性能评估的主流方法之一。本文以基于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的地震作用模拟为出发点,立足于地震动频谱、持时和幅值三大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多阶段模态荷载组合的标准地震作用。基于多阶段模态荷载组合更新模式的理论研究,建立多阶段循环往复加载模式,并拓展到不同性能需求下结构抗震性能评估,实现静力地震作用模拟的标准化。本文解决地
透水混凝土具备多孔结构,因而具有透水、透气、降噪等优点。但其耐久性能令人担忧,长期使用后,其孔隙很容易被堵塞,若缺少适当的维护,其透水性能会不断劣化甚至丧失。在寒冷地区使用时,透水混凝土因其连通多孔结构,雨雪会直接进入其内部,使其容易发生冻融破坏,当采用再生骨料时,由于再生骨料内部存在损伤,透水混凝的抗冻性能会进一步降低。采用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铺设的路面,会承受循环荷载作用,易发生疲劳破坏,但目前
近几十年来,电信、雷达系统和无线传输的飞速发展给周围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电磁波干扰污染。使用电磁波吸收材料是目前防范电磁波干扰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其中,碳化硅(SiC)具有不错的化学电阻性、卓越的机械性能、导热性能,特别是在极端条件下的应用,被证明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电磁吸收材料。而单一的碳化硅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吸波材料高性能的需求,对碳化硅进行纳米化同时和其他吸波材料进行复合来提升其吸波性能成为了一个重要
随着电子器件不断向高集成度和小型化发展,功率密度也随之增加,进而导致器件产热量也大幅激增。然而,传统的Si基半导体在高于175℃下不能稳定服役,因此,在高温下仍能保持优异物理性能的以Si C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合适的钎料能够充分发挥Si C优异的物理性能。因此,亟需开发出一种无铅高温芯片贴装材料,以便充分发挥其在高温下优异的物理性能。本课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C
风致易损性是给定风速下结构发生超越某一破坏状态的累积概率,它是台风灾害损失评估重要手段,也是台风巨灾模型“工程模块”的核心内容。随着结构抗风研究的发展,风致易损性研究更加成熟,但研究的对象多为单体建筑,未考虑建筑群体间的干涉效应。考虑到干涉效应对建筑结构破坏的重要影响,开展考虑干涉效应的高层建筑和低矮房屋风致易损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基于上述背景和现状,本文采用基于Monte Carlo抽样的可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