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对于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强化民族身份认同,维护文化多样性环境,促进我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晋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晋剧原创人员年龄老化,后继无人。为了推动晋剧音乐创作与教学,本文希望对晋剧的板式结构做出再探究。因为晋剧的板式结构是进入晋剧音乐创作的入口与核心。本文在简要回顾晋剧音乐板式要素的基础上,共分为五个章节,前四个章节分类论述了晋剧音乐的组织结构形态,再次梳理了各种板式性质与各板式的转换。作者力求通过引用一手文献资料,引录老艺人口述的表达力式,结合传统戏曲理论,将晋剧这一传统、悠久的地方戏曲板式结构再次呈现出来。文中第一章,分类介绍了构成晋剧音乐形态的一些必不可少的元素。文中介绍了晋剧,这一地方音乐的调式、调性结构特点和这一地方剧种所使用的特色乐器(包含"打击乐");而后介绍了其唱词的起源和与之对应的唱腔板式,并附上了各种板式的打击乐演奏谱例,并且着重分类阐述了晋剧板式中的打击乐种类、性能及其组织手法。为了凸显地方戏曲音乐的唱腔特色,文中还较详尽地介绍了晋剧的各种花腔及其功能。第二、三、四章,对中国戏曲的音乐体制"板腔体"做了详细地论述,并对这一戏曲音乐体制下的晋剧的板式结构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和研究,对各种板式的性质、功能及其组织运用做了详细的罗列和介绍,如:晋剧常用的三种主体板式:四股眼、夹板、二性的性质及其在板式结构中的地位、作用、组织手法一一进行了阐述,并辅以谱例;分类介绍了晋剧音乐中三种重要的"散板"的板式,流水、介板、滚白的性能、结构及其运用,尤其这三种"散板"是晋剧音乐中最有特色、最能凸显晋剧唱腔特色的。最后,着重研究了晋剧的三种具有过渡、引导、衔接的板式:导板、垛板与流板,这三种板式对晋剧音乐的主体板式的音乐具有很重要的"粘合"作用。第五章则通过对晋剧音乐唱段的谱例分析,尽可能地将前章节所涉猎的知识点,在实例作品中得到较好的运用和体现。避免将理论概念化,教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