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鼠虫害破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大面积退化;其中,根部半寄生入侵杂草-甘肃马先蒿是青藏高原高寒退化草地毒杂草阶段的典型代表性植物,与紫花针茅、麦宾草等植物呈“斑块”状分布。本论文通过:(1)青海高原禾草内生真菌的系统调查;(2)退化草地主要建群种-紫花针茅内生真菌分类地位;(3)紫花针茅退化草地主要入侵杂草-甘肃马先蒿根寄生特性;(4)内生真菌和根寄生植物互作对紫花针茅、麦宾草种子萌发、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14种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平均感染率低于50%。其中,缘毛鹅观草(Roegneria pendulina)、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硬质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微药羊茅(Festuca nitidula,and,)、毛稃羊茅(Festuca kirilovii)和紫羊茅(Festuca rubra)的平均带菌率均高达80%以上。青海高原地区禾草内生真菌分离率较低,仅从紫花针茅、麦宾草、光稃早熟禾和异针茅植株中分离出内生真菌,依据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判断是Epichlo?属内生真菌,但菌落形态存在明显差异。2.青海地区紫花针茅样品带菌率高达100%,而西藏、四川、甘肃的样品均不带菌。分离的内生真菌从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及分生孢子形态等特征均与Epichlo?属内生真菌的形态特征相似。系统进化关系表明,紫花针茅感染的内生真菌分别为Epichlo?chisosa、E.gansuensis和E.inebrians。3.甘肃马先蒿能在同域8科18种植物根部形成吸器,易与蔷薇科、豆科、禾本科等植物形成寄生关系,而不易与莎草科和菊科植物形成寄生关系。甘肃马先蒿移除区的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未移除区,而莎草科和杂类草生物量差异不显著;未移除区的草地多样性指数(香农维纳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移除区。4.甘肃马先蒿水浸液能显著降低紫花针茅、麦宾草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同时,花序水浸液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根和茎叶水浸液,并随着浓度的增加不断增强。水浸液对带菌(E+)种子和幼苗的化感抑制效应明显低于不带菌(E-)的种子和幼苗。5.甘肃马先蒿寄生能显著降低紫花针茅和麦宾草的生物量及分蘖能力,显著增加根冠比。E+、E-植株被甘肃马先蒿寄生后,E-植株的生物量、分蘖和株高显著高于E+植株;而对照组内,E+表现优于E-;甘肃马先蒿寄生紫花针茅和麦宾草后,根部吸器总数和功能性吸器数量显著高于单种时根部吸器数量。6.甘肃马先蒿寄生能显著降低紫花针茅、麦宾草植株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显著增加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对照组中,E+光合特性高于E-,而寄生处理后,E-光合特性高于E+;随着寄生天数的增加,共生体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持续降低,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