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越战电影(对越“自卫还击战”题材电影),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曾几度形成创作高潮,涌现出诸多优秀影片。但是,基于各方面的原因,对这一题材电影的创作止步于1989年。从电影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价值来看,中国的越战电影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追求商业利益与宣扬意识形态的交织、大众娱乐与爱国教育的互动显得格外密切,使得电影的战争题材叙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按照时间轴的形式对已有的越战电影进行详细的梳理,可以明显地分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各具特色的创作时期。在初期的创作中,影片大多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宣教色彩。由于这些影片过于重视宣教功能,导致影片中大量的细节、情节甚至表演上的失真,大大影响了影片的质量。随着文艺政策的进一步宽松,以及第五代导演的出现,中期创作的影片开始呈现出更多的个性化色彩,特别是在对军人的爱恨情仇、人文关怀、生活真实性写照等的表现方面,与初期影片相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后期创作由于受到娱乐化的冲击,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战争电影的创作。然而这种现象并未持续多久,随着众所周知的种种原因,以对越自卫还击战为题材的电影创作逐渐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