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注射人工骨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stk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创伤、炎症、肿瘤、先天性畸形、骨质疏松等引起的骨缺损疾病日益增多,治疗骨缺损成为目前骨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传统的骨缺损修复方式包括自体骨移植及异体骨移植,自体骨移植是骨科界的“黄金标准”,但供体数量有限、易引发二次损伤;异体骨移植克服了资源短缺问题,然而免疫排斥反应及潜在的疾病传播问题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开发新型人工替代的骨科材料是目前研究的主流方向。在众多骨修复替代材料中,可注射材料因其创伤小、可任意塑形、体内自固化、微创性在骨科修复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性能优异的可注射材料,需要其在满足可塑性及微创性的同时还能够对骨骼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即具有骨再生能力并实现材料的多功能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大多数骨修复材料结构致密,无法实现对药物、生长因子、蛋白质、细胞的负载,因此适宜的孔隙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作为生物大分子及药物载体,还便于血管长入、营养物质输送以及骨组织爬行生长。目前造孔方式,如烧结法、盐浸法等都无法实现材料在注射过程中成孔,需要在体外预制成型,同时需要较高的温度,不利于药物、活性分子负载,因此对于多孔材料的研究仍需深入。同时,研究发现通过活性元素掺杂、纳米粒子添加等方法也可实现生物功能的多样性。另外,在骨科手术中很容易引发感染现象,给患者带来病痛及心里负担,临床通过抗生素给药方式来解决感染问题,但抗生素的使用会产生耐药性,并对骨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因此通过材料的改性实现对细菌感染的抗性尤为关键。磷酸三钙与半水硫酸钙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单独使用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磷酸三钙具有较低的力学强度不能与周围骨组织实现匹配,且固化时间较长,阻碍了新生骨的长入。相反,半水硫酸钙降解速度过快且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因此,在设计时,以磷酸三钙为可注射材料的主要成分,半水硫酸钙为固化剂。为了实现材料的生物多功能化、适宜的孔隙率、抗菌性等功能,本文首先制备了生物活性的纳米磷酸三钙,同时在固相成分添加一定剂量的Mg粉,利用Mg的快速降解性实现在固化过程中制备了孔隙均匀的多孔材料并实现了对细菌的抗性。本文首先对材料的基本物化特性进行了评价,包括固化时间、压缩强度、降解特性及材料的成分表征,目的是探讨该可注射材料作为临床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分析表明材料的固化时间都符合临床标准30 min以内,压缩强度也与松质骨强度相匹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的成孔性进行了观察,发现材料孔径分布于50-150 μm间,最大的孔径达500μm,同时本文中提出了时序性造孔模型,前期由Mg造孔,后期由半水硫酸钙降解实现造孔,从而为组织液与营养物质的运输、血管的长入以及骨组织的爬行提供场所。体外降解实验表明,pH会随时间推移发生改变,不含Mg组的材料在降解最终呈现略酸性,含Mg两组pH值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最终稳定在9.5左右。此外,从体内体外两方面对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细胞毒性与免疫荧光骨架染色实验中可以看出,可注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对细胞形态无显著影响。同时,将可注射材料植入到比格犬股骨髁缺损部位,两个月后进行取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含Mg组对新骨生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本文单独考察了纳米粒子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同步辐射结果表明,纳米磷酸三钙能够进入细胞中,为后续其功能化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本文以广谱菌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材料抗菌性的研究对象,实验结果表明掺Mg可注射材料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效果,而对于不含Mg的对照组,并未表现出细菌抗性,因此证明Mg具有抗菌性。综上所述,掺Mg的可注射材料可实现时序性造孔,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对新骨生成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有效的产生细菌抗性,该材料的研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有望在骨科修复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仪表技术的迅速发展,它们已经普遍应用于工业过程中,大量的工业生产过程数据被存储下来,因此,基于数据驱动的过程监测和故障诊断方法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在磨矿分级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传统的过程监测方法很难准确的监测出故障。对此,本文在分析研究现有的过程监测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磨矿分级过程已普遍采用计算机与仪表技术的实际情况,充分的利用生产过程中的监测数据和专家
随着机械构件向大型化、复杂化和高温、高速使用环境等方向发展,在一些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高的领域,构件又具有成本高、批量小以及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复杂等特点,使得对其进行寿命预测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研究的技术难题。本文以支持向量机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以往在工程应用中结合支持向量机算法进行疲劳寿命预测的模型存在预测精度不高且不稳定、参数优化效果不佳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混合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的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网络上的信息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如何快速准确的从海量的信息中采集到需要的数据成为了人们的重点研究课题。一些网络爬虫工具和系统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状况,但这些集中式的单机爬虫系统并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生产中的数据抓取需求,而且目前互联网中存在大量采用AJAX技术的动态页面,这也给爬虫系统的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针对上述两个问题,论文根据实际问题需求设计并实现了一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作为一种超灵敏检测技术,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结构信息。在SERS基底的研究中,金属纳米结构通常具有很高的SERS效应,但它能使生物分子失活的特性限制了其适用范围;非金属物质基底通常又难以产生较好的增强效果。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MXene纳米片/Au纳米天线复合结构,将电磁场增强机制和化学增强机制相结合,在理论上达到了SERS效应最大化,突破拉曼探测的极限。同
全自动包装码垛与智能仓储系统是集合了工业自动化技术、电子通信技术、工业计算机技术和机器码垛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技术产品,其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传统工业自动化发展水平。本文以首钢京唐公司焦化作业部的硫铵车间全自动包装码垛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为背景,通过项目需求调研,综合分析了硫酸铵产品的化学属性、生产产量、生产环境、包装物消耗成本以及人力成本,同时深入调查分析了当前包装码垛行业发展情况。结合改造前设备
近年来原子钟和超稳激光的频率稳定度越来越高,超稳激光的频率稳定度进入了10-1 ~6量级,而光钟的准确度甚至达到了10-19量级,如何实现频率高精度的传递成为如今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光纤通信具有低损耗、低噪声的特点,因此光纤链路非常适合用于传递超稳频率信号。此外,相比于传输微波频率信号,光频信号的传输具有更高的频率稳定性,利用光纤链路传递光频信号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围绕华中科技大学精密重力
万有引力常数G是自然界中广为人知的基本常数之一。从1798年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得到第一个G值以来,在接下来的200多年中,各国的实验物理学家为了能测得精度更高的G值,不断设计巧妙的实验装置,以及改进实验方法,但遗憾的是其测量精度依然是所有物理学常数中最差的。目前测G的现状是各个实验小组给出的G值在误差范围内不吻合。为找出实验中可能隐藏的系统误差,开发测量该常数的新方法以获得精度更高的G值变得越来越
随着互联网的规模日益扩大,用户数量快速上升,传统的单体架构已难以满足业务需求,为了应对快速增长的用户数量和业务需求,架构风格开始演进,微服务架构逐渐开始普及。单体应用被拆分为多个子业务模块,分别由不同的团队研发维护,每个模块采用大规模集群方式部署,由于业务环境隔离,业务依赖关系复杂,业务日志分散,导致实时掌握业务服务运行状况是十分复杂的。通常当线上业务出现问题时,及时发现问题并恢复正常才能把损失降
面对恶劣的洞穴、水下环境、太空环境、地下管廊、火灾现场,病毒或者辐射现场,战场等通信信号不良,或者人类难以抵达的场景,救援型,探索型,搜寻性机器人往往扮演了替代人类的重要角色。而这些情况下往往需要精细且快速及时的操作。传统机器人控制系统在与远端专家交互时,发送的都是实时的图像信息,但是由于实时传输的图像数据量大,且受信号强度和距离的影响,系统往往存在较大的时延,与精细化快速操作的需求相违背,导致一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由于其高能量转换效率,最小化污染排放等突出特点在车辆运输以及其它便携式设备应用中作为一种有前景的动力电源具有很大前景。作为PEMFC的关键组分,质子交换膜(PEM)作为反应物的分离器,提供了正极与负极之间的质子传输路径。尤其是,由于PEMFC能提高反应速率,提高铂催化剂的一氧化碳耐受力,简化水和热管理而被期望在高温下应用。然而,高温环境下由于水的蒸发使质子传导受到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