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化城市理论框架与传播生态:基于媒介环境学视角的城市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182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北美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媒介环境学派将媒介作为环境进行研究,关注人与媒介、社会、自然的互动关系,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本文从媒介环境学派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范式入手,对媒介化社会背景下的媒介化城市进行概念界定、理论框架构建和传播生态场构建。  第一章主要探讨媒介化城市的研究背景、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的创新性与实现路径等问题。第二章主要围绕媒介化城市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展开研究,通过追根溯源和逻辑辨析,重点讨论媒介化城市的概念、内涵、理论来源与理论框架。第三章重点讨论媒介化城市的传播生态场建构问题,从符号(话语)、感知(空间)、社会(伦理)三个层面建构媒介化城市的宏观传播生态。第四章是结语,从媒介化城市的概念和传播生态场构建出发,对媒介化城市研究的未来方向和重点问题进行展望,对媒介化时代的城市传播与品牌管理提出新的思考。  本文认为,媒介化城市,实质是作为环境的媒介作用于作为社会形态的城市所产生的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媒介化城市作为一种进程,形成的前提是社会的媒介化和“空间”对城市、媒介和人互动关系的贯通。媒介化城市的概念与城市媒介、作为媒介的城市具有本质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进行时的状态描述。媒介化城市研究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媒介环境学派关于媒介与人、环境与技术等一系列相关关系的研究,重点是麦克卢汉的经典媒介理论。媒介化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化生活的全新场景,正在带来媒介效应的全新改变,主要表现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公共领域、舆论场域和消费模式五个方面。  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对媒介环境的研究包括三个层次:符号环境、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此为基础,本文从符号、感知、社会三个层面建构媒介化城市的传播生态场。从符号层面进行内容建构,形成传播话语场;从感知层面进行空间建构,形成传播空间场;从社会层面进行关系建构,形成传播伦理场。媒介化城市的传播生态场建构是本文在媒介化城市研究认识论上的最主要突破。
其他文献
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在网络传播范围内的一种特殊的、影响力更大的表现形式,它具有崇尚平民,反对精英、批判性和非理性的特点,影响着网民的思维和言论。在“合肥少女毁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