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知方式中的生活启迪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geyonghuke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知”即“体之于身”的身体之知,是由杜维明先生在1985年提出的。这是中国古人特有的一种认识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它有别与西方那种经过严谨的思维推理,要求全然客观的知识,强调的是一种直觉性思维,是无法也不需要用言语来表述的亲身体验。这种认知方式包涵了古人之智慧精髓,却被现代纷杂世界所掩盖。在国内“体知”研究悄然升温的同时,国外关于具身性的革命也慢慢展开,两者内涵虽然不径相同,但是他们都强调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身体在“能够意识到之前”就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体知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离言性,关系性和实践性。离言性指体知强调的是一种直接的统合了闻见之知后的直觉体验,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出来的;关系性是说体知强调在具体情境中对相互之间关系的感受认知,不主张将事物从情境中分离后再无限还原,将事物独立出来去求得本质;实践性则是强调要身体力行的重要性。  本文论述了体知的概念及特点,阐述了中国古代思想中所包含的体知因素,并提出了体知在心理学某些领域的应用,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旨在让“体知”这种认知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让人们重新找回到这种认知方式。
其他文献
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规模较大的一个群体,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长期以来他们一直都是被社会关注的焦点群体,同时也是科学研究者关注的群体。关于大学生方方
心理弹性作为应对压力的重要个人资源,是个体在逆境中、遭遇失败、抵抗冲突时反弹或弹回的能力,或是自身积极的改变过程,是个体身处高压情境或遭遇挫折之后,能迅速从中恢复到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能力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与此相应,网上学习环境也在不断地得到改善。本论文试图从网上学习环境入手寻找促进教育技术学硕士研
为适应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高新技术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移扩散速度加快。2008年珠三角颁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腾笼换鸟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为了贯彻《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
进入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已经从过去的规模扩张过渡到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类型,制定自己的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并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