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方对卒中后抑郁(PSD)肝气郁结型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从中探讨中医治疗 PSD的优势;通过测定血浆五羟色胺( 5-HT),探讨柴胡疏肝散治疗 PSD可能的作用机理,为研究中医药防治 PSD提供借鉴。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 PSD(肝气郁结型)患者 6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柴胡疏肝散) 30 例,对照组 30 例,采用单盲法观察,两组患者均进行脑血管病的基础治疗及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百忧解) 20mg/d的抗抑郁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予柴胡疏肝散基本方治疗(柴胡12g,枳壳 12g,白芍 30g,甘草 6g,香附 10g,陈皮 12g,川芎 12g,半夏6g,石菖蒲 12g,郁金 10g),各种中药均为中药配方颗粒,每日 1 剂,分 2 次水冲服,疗程 6周。对治疗前,治疗 2周、4周、6周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改变进行评定。对治疗前,治疗 6 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 SSS)、中医症候量表评分改变进行评定,观察临床疗效(量表评定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医师共同评定)。于治疗前与治疗 6周后行肝肾功能检查,同时测定外周血浆五羟色胺的水平,并对两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对柴胡疏肝散治疗 PSD 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观察。
结果:①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6.67%,两组相比,经统计学分析,P=0.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3.33%,经统计学分析分析(P=0.0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者 HAMD 评分比较:治疗 6 周后 HAMD 评分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评分于治疗 2 周后开始下降,并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而对照组的评分在治疗 4 周后才下降,同时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对照组治疗 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13>0.05);在治疗 2周后、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HAM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5)。治疗 6 周后两组 HAMD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④两组患者 SSS评分:治疗 6周后 S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治疗 6 周后,两组间的 SS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05)。⑤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 5-HT浓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0<0.01)。治疗后两组间血 5-HT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提示两组药物均具有提高血浆 5-HT浓度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对照 组可见口干,便秘,头晕等轻微不良反应。
结论:运用柴胡疏肝散治疗卒中后抑郁,可显著缩短起效时间,在改善患者中医症状,降低 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提高血浆五羟色胺水平优于对照组,且起效快,副作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