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延一级路新岩路段膨胀软岩滑坡称之为新岩滑坡,多年来屡治屡滑,成为汪延一级路不能正常营运的瓶颈。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查明了新岩滑坡的地质特征与现状,新岩滑坡所在地层为第三系珲春组沉积岩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新岩滑坡坡体抗剪强度极低,且具有一定膨胀性。新岩滑坡的变形机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反应,新岩滑坡的变形破坏成因机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新岩滑坡所处新填方路堤采用的是具有膨胀性的岩土,固结与胶结程度很差,且裂隙发育,其成分主要为蒙脱石的粘土矿物,具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在干湿循环的作用下,会产生大量的裂隙,抗剪强度明显降低。由于人工填方使平缓的地形变陡,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更有利的地形条件,且填方位于滑坡的后缘,相当于后缘加载,改变了原来应力平衡状态。这些因素导致填方路基在坡脚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产生局部破坏,并逐渐向内扩展,形成了阶梯式的滑坡错台,即从路基的坡脚向路面方向的渐退式破坏模式。抗滑桩支护滑坡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桩与桩周围的土体的相互作用,将剩余下滑推力通过抗滑桩传递到下部稳定的地层中,从而对滑坡起到锚固的作用。抗滑桩间的土体在颗粒间的粘结力和摩阻力的条件下会形成类似隧洞顶和桥梁拱圈的土拱,称为“土拱效应”。目前,基本上有两种观点来解释桩间土拱的下滑推力的传递机理:分别是桩间土拱传递理论和桩后土拱传递理论。新岩滑坡中影响土拱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坡体的抗剪强度参数、膨胀力和桩土接触之间的粗糙程度。本文在对新岩滑坡地质条件和成因机制充分了解下,根据现场地形,建立了宽度40m的三维地质模型,模拟了抗滑桩支挡过程中,桩土之间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通过FLAC3D模拟了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土拱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内聚力和内摩擦角越大,土拱效应越强,但是在其值较小的时候敏感性才较高,因此抗剪强度低的土体中应注意其对土拱效应的削弱作用。桩土接触面越粗糙土拱效应越明显,但是影响程度很小,可作为次要因素考虑。桩间距越大,土拱效应越不明显。膨胀力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对土拱效应影响同样较大,随着膨胀力的增加土拱效应减弱并完全消失,因此在膨胀性岩土地区,抗滑桩的设计应考虑膨胀力产生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