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赛珍珠的评价为数不少:有人称其为“中国通”;不少人赞其“不负盛名”。用传统翻译原则可以对赛珍珠《水浒传》译本-All Men AreBrothers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人们一般使用严复(1898)提出的“信、达、雅”标准来强调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和表达的优雅。而奈达(1964)则倡导对等原则,主张译文和原文等值对等。用这些传统的翻译原则的标准对赛的译作进行评价,通常认为赛的翻译是“死译”,违反了动态对等原则等。然而,赛的译文却“盛名”依旧。这种互相矛盾的评价,难以客观剖析赛的译本,也难以解决译作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难题。在本文中,作者采用Sperber和Wilson(2001)提出的关联理论对赛译本进行分析,发现其与关联理论提出的认知环境、语境和关联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赛珍珠身世,《水浒传》的翻译目的和具体实例进行分析,作者以为,赛的译本的表达显示了译者双语能力功底比较深厚。Ernst-August Gutt(2004)将应用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率先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理论的解释力在于其对译本和读者两方面的考虑。但从最佳关联的原则的角度看来,赛的译本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对于特定文化词语表达的再造,显得翻译者的主观武断:虽然有时翻译者会表达原语语境效果,但往往误导读者,使读者不知所云。笔者通过细致的分析可以发现,赛借用了过多的解释方法阐述文化背景,但缺少其他翻译手法的补充,如缺少翻译注释。两种文化背景不一,让读者很难获取最佳的关联信息。虽然译者采用的主观阐释性手法符合其翻译风格,但是赛缺乏翻译的严谨,存在不少明显的误译。本文从赛的译本研究中得出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法。最佳关联的获取在于合适的翻译手法的运用。笔者以为,评论家不应夸大赛的翻译风格,也不应忽视明显的误译,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地评述赛的译本。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角度对赛珍珠和沙博里的译本进行对比,从而探讨翻译中对译入语的读者认知语境做出合理推测,以获得最佳关联的翻译效果。论文第一章对小说中人物对话的特点及其功能的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旨在说明小说中的人物会话作为作者刻画人物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直观的、简洁的手段,在翻译中应该采用适当的表达手法。第二章主要借助传统语境观阐述语境在小说会话翻译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首先简单论述语境对小说对话翻译的重要性,接着通过译文比较,指出在翻译小说对话时,充分考虑语境有助于译者透彻理解和准确再现其意图。第三章对原本作了概括,简述海外译作情况,小结了对赛译本的研究情况。笔者通过分析赛译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所引起的争议,指出传统翻译理论的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对翻译研究的适用性。第四章阐述了关联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明示-推理交际模式、认知环境、关联语境、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第五章将赛珍珠和沙博里的译本进行了比较。笔者分析了两位译者在选词句式方面获得上下语境中的最佳关联的差异;两种不同的对待文化词的处理手法,分析比较了最佳关联方面的效果。作者以为,赛对原作理解较好,选词有较深厚的功底,对译文的上下文的把握比较有分寸。不足之处在于译者对文化语境的处理显得功力不足。赛与沙博里的译本相比,可以看出赛的译本缺少像注释那样的必要的翻译补充手法,主观地遗漏一些重要的文化信息,甚至任意删除改动原作内容,出现了一些与原作相背的明显误译。最后,笔者通过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原则对赛的译作进行了总结:赛双语理解与表达能力比较出众,对原语与译入语的认知语境了解较好。问题在于其译本释义比较随意主观。从关联角度看来,对译入语语境了解比较好,能激发译本读者的共鸣;但译者对文化背景的关联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随意删减,往往使译本读者不知所云,产生语境关联的误解。总之,笔者认为从关联理论角度对赛译本进行评价,可以对译本做出更加合乎实际的评价,对传统的信达雅或者等值论进行理论方面的补充,这样对翻译理论的创新和指导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