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17版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发布,化学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化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但要在具体教学中有效落实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水平发展的促进,仍需要一线教师结合实践进行“素养为本”有效教学策略探索。落实教学目标、过程和评价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从对新课标颁布后关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文献分析来看,关于化学核心素养水平的研究大多分别从课堂教学或者测评角度进行,而将二者相结合与统一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这一研究现状,无疑削弱了研究本身应该对实践教学具有的指导价值和示范效应。因此,本研究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及其有效教学理论,将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与素养水平测评有机结合,对于探寻更好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有效教学策略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本文包括八章,概述如下:第一章,综述了国内外化学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了解现有研究观点,对素养为本的教学策略进行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找出可创新的研究点,提出主体性教学策略,确定研究方向。第二章,概述本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等。研究目的是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水平。第三章,界定核心概念并介绍理论基础,以构建主义理论及人本主义学习等理论为指导进行“原电池”的素养为本课堂教学设计编写;以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及其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实现本研究教、学、评的一致性。第四章,鉴于“原电池”相关知识是高中化学原理部分的代表,以主体性教学策略为核心开展“原电池”的素养为本课堂教学设计,该设计注重化学核心素养指导下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的结合,细化到素养维度的各个水平上;注重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注重教学活动依托下的知识线与素养线分析;注重教学中学习者任务合理分配。教学设计分为三个课时,以主体性策略为核心。第五章,编制素养水平测试题,以新课标中各素养维度的四个水平的不同表现为依据和指导,开发对应于素养为本课堂教学的素养水平诊断试题,共四套,分别为三个课时的后测试题和一个月后原电池综合测试题。第六章,进行实证研究,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实验班进行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对照班则进行传统教学,采用相同的试卷进行素养水平测试,对测试成绩采用MS Office Excel和SPSS Statistics23软件进行统计和显著性差异检验,结合数据分析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各项前、后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素养为本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策略对学优生、学中生、学弱生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效果相比于传统教学的差异,最后验证:本研究条件下,素养为本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策略比传统教学更有利于提升学中生核心素养水平。第七章,访谈法调查及结果分析。对研究对象和听课教师进行素养为本课堂教学的感受和评价访谈,辅助后测数据对实验结论进行归因分析。第八章,得出研究结论。(1)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本研究以主体性教学策略为核心,提出相关分策略。(1)以“提出问题,自主实验,讨论修正,解决问题”为学习模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2)创设真实生活情景活动诱发学生自我探索的学习动机,凸显社会责任。(3)教师以全局性把握的主问题进行学习任务驱动,发散推理与宏微探析思维。(4)合作式、讨论式学习做为主要课堂组织方式,发展推理能力。(5)注重学生分层,促进不同学业水平学生间的同伴学习。(2)基于模式与策略编写“原电池”三个课时的教学设计(3)主体性教学策略比传统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素养水平的提升,且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分层统计结果中,对学中生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教学建议(1)实施素养为本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强化主体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推动学中生向学优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