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次强震震害调查发现,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破坏机制大多为“柱铰型”而非“梁铰型”,即“强梁弱柱”,与我国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强柱弱梁”设计思想相反。本文在总结各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板对梁的作用原理。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
(1)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端弯矩放大系数与新西兰、美国、欧共体等几个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的柱端弯矩放大系数相对比,指出我国规范的不足之处。
(2)分析各国已有的研究成果,重点研究板对梁的作用原理以及影响板参与梁端受力的几个主要因素。
(3)进行了4个系列的大型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试验研究。
(4)在对试验结果分析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验证了试验前期的理论分析,并提出了框架梁梁端受拉钢筋配筋面积的修正公式。
(5)通过对柱端弯矩放大系数的研究分析,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提出了具体的抗震设计建议。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研究成果如下:
(1)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在计算梁端的受弯承载力时应考虑板筋作用。
(2)提出了框架梁梁端受拉钢筋配筋面积的修正公式。
(3)为了更好地实现“强柱弱梁”的设计思想,梁端的受弯承载力应按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而非我国抗震设计规范采用的弯矩设计值。
(4)结构处于弹性状态下,梁板刚度比越大,板对梁的受力影响越小;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以后,梁板的配筋率比值K越大,板对梁的受力影响越小。
(5)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提出了具体的抗震设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