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和核小体早期预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ia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分析了重症脓毒症患者出院后2到6年的长期生活质量,分析重症脓毒症患者远期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各方面的改变,旨在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医疗资源的配置、重大研究方向的制定和研究资金的投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4家大学附属医院ICU的112例重症脓毒症患者和112例年龄、性别和察尔森合并症指数相匹配的非脓毒症危重病对照者进行随访研究。2010年8月至2010年12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共66例重症脓毒症患者(58.9%)和80例非脓毒症危重患者(71.4%)存活,排除失访和拒绝等病例,最终共有75例纳入随访分析并完成了面对面的随访,包括42例重症脓毒症患者和33例非脓毒症对照患者。此外,本研究对126名年龄、性别与重症脓毒症患者匹配的社区人群进行了生活质量随访。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精神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评估。采用Student’s t检验等方法对各项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重症脓毒症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和非脓毒症危重病对照者相比未发现明显差异。然而,重症脓毒症患者与社区人群相比,表现为SF-36量表多个维度的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的降低,包括:生理机能(P=0.016)、精力(P=0.037)、情感职能(P=0.043)、精神健康(P=0.038)等维度和精神健康指数(P=0.042)。重症脓毒症患者焦虑或抑郁比例与非脓毒症危重病对照者无明显差异(焦虑:9.52%vs.9.09%;抑郁:11.90%vs.9.09%,P>0.05)无明显差异。此外,重症脓毒症患者出院1年后和随访时间点的返回工作比例与非脓毒症危重病对照者无统计学差异(60.5%vs.70.0%,P=0.417;71.1%vs.76.7%,P=0.602)。同时,返回工作的患者在生理机能(P=0.019)、一般健康状况(P=0.003)、社会功能(P=0.034)等维度和躯体健康总评(P=0.001)方面明显优于未返回工作的患者。研究结论:重症脓毒症患者出院后远期生活质量在生理机能、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和精神健康总评等方面较社区人群明显下降。但是,重症脓毒症患者与非脓毒症危重病对照者者的长期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和日常生活能力等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目的:动态观察Balb/c小鼠脓毒症造模后12h、24h、72h和168h四个时间点脾脏细胞的凋亡指数和血浆IL-10、TNF-α、IL-4和IL-1β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并分析脾脏细胞凋亡指数和血浆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从而为下一步脓毒症早期预警生物标志物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将健康Balb/c小鼠(20-25g)随机分为脓毒症组和假手术组,采用小鼠盲肠结扎穿孔(CLP)术复制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常规开腹但不作盲肠结扎、穿孔操作。分别于12h、24h、72h和168h处死小鼠、留取脾脏和血液标本,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脾脏细胞凋亡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炎症因子水平动态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凋亡指数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结果:CLP模型组小鼠造模后12h、24h、72h和168h死亡率分别为10%、46%、70%和80%,符合脓毒症高死亡率的特点;并且观察到小鼠多脏器的病理改变,提示多器官功能障碍。假手术组小鼠100%存活。12h、24h、72h和168h时,脓毒症小鼠脾脏凋亡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01),并且在24h时达到高峰。进一步分析各时间点炎症因子水平,发现脓毒症小鼠12h时间点血浆IL-10、TNF-α、IL-4和IL-1β等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01)。24h时,各炎症因子水平达最高峰,并且脓毒症组小鼠和假手术组小鼠的血浆TNF-α(P=0.046)和IL-1β(P=0.035)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对脓毒症小鼠脾脏凋亡水平和炎症因子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脾脏凋亡水平与IL-1β动态变化水平存在相关性(r=0.976,P=0.024)。研究结论:小鼠脓毒症造模后,早期即出现脾脏细胞凋亡和血浆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同时,脓毒症小鼠脾脏凋亡指数与炎症因子水平动态呈相同的变化趋势,脓毒症小鼠脾脏凋亡水平与血浆IL-1β水平存在相关性。第三部分循环核小体在脓毒症患者中的早期预警作用研究目的:基于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本论文第二部分的研究发现——淋巴细胞凋亡在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改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Hotchkiss等观察了脓毒症病人死亡后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程度,但是,目前脓毒症病人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的检测存在其局限性。因此,本部分研究选取与凋亡密切相关的核小体,探讨循环中核小体对于脓毒症患者诊断和预后的相关性,明确循环核小体在脓毒症中的早期预警作用。研究方法:将2009年1月至9月入住2家大学附属医院外科ICU长于48小时的74名患者纳入为研究组1,同期入住另外2家浙江大学附属医院外科ICU长于48小时的91名外科术后患者为研究组2。排除化疗、AIDS、激素治疗和器官移植等患者。研究组1和研究组2所有纳入病人在入住ICU24小时内均抽取全血检测血清中核小体水平。同时,研究组1在第3天、第5天、第7天和观察终点(出ICU当天/死亡)时抽取全血。所有患者在入住ICU24小时内进行APACHE Ⅱ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评分,并且每天进行SOFA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评分,并且以细胞因子水平作为脓毒症炎症反应严重程度指标。检测研究组1中患者血清循环核小体水平并分析其与脓毒症发生的相关性,并且在研究组2中进行验证。研究结果:两组研究组中,脓毒症组患者入住ICU时血清循环核小体水平较非脓毒症对照组均明显升高,研究组1中循环核小体鉴别脓毒症与非脓毒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70(95%可信区间为0.59-0.83),研究组2循环核小体鉴别脓毒症与非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95%可信区间为0.51-0.81),将两组研究组所有患者合并后分析ROC曲线下面积为0.67(95%可信区间为0.55-0.7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表明循环核小体是脓毒症独立危险预测因素。同时,研究发现入住ICU24小时内的血清循环核小体水平与炎症反应严重程度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死亡患者入住ICU24小时内的血清循环核小体水平明显高于存活患者。研究结论:本研究显示循环核小体水平与脓毒症的发生、炎症反应严重程度、多器官功能障碍及预后存在相关性。因此,循环核小体能作为脓毒症早期预警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其他文献
近 10年淫羊藿总黄酮研究表明 ,其作用广泛 ,如对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抗炎、抗骨质疏松、抗衰老、抗肿瘤等均有作用 ,本文就此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在古代作家笔下多是以被侮辱,被贬斥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但生活在元代的剧作家关汉卿却以饱蘸真诚的笔触抒写了一群不同凡响的女性,他们为古
教育兴则国家兴,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教师培训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目前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即“国培计划”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茶地
近年来,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会计电算化也逐步被许多单位所采用,这使得传统财务会计在理论、环境、管理模式、会计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与冲击,而这种影响也必将使
<正> 为深化教育改革,开好农村小学自然课,继湖北省教研室“农村小学如何开好自然课”的课题研究之后, “九五”期间由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立项进行了“小学自然开放式教学
21世纪,度假旅游将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大众化的生活方式。度假旅游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健康需求,度假旅游将是人类实现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在21世纪,观
高等教育普及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更多青年人上大学的美好愿望,但是,在工具理性影响之下,大学倾向于实际的功用,重科研轻教学的失衡现象呈愈演愈烈之势,大学教师的工作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与血浆钙离子浓度及D-二聚体数值和病情的相关性。方法将临床确诊的32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分为轻症(MAP)19例,重症(SAP)13例,检测血浆Ca2+、PT、APTT、FI
对我国优秀女子铁人三项运动员有氧能力进行了系统的测试。首次对我国优秀女子铁人三项运动员最大摄氧量以及最大摄氧量平台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女子铁人三项运动员最大摄
孟德尔定律是遗传学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孟德尔定律的实质,以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的7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为实例,剖析了在孟德尔定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误区:脱离数理统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