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沧州市处在速度素质发展敏感期11岁儿童男生各项身体素质测验结果,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定量地描述了速度素质与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弹跳素质、灵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相互关系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探讨对速度素质敏感期11岁的男生为提高速度素质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出合理意见,旨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同时重点提高速度素质。为教学手段的选择运用和学生速度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经分析身体素质各个代表因素对速度素质的代表指标50米跑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行进间30米跑>100米跑>50米×8往返跑>立定跳远>纵跳摸高>10秒立卧撑>抛实心球>立位体前屈。显然行进间30米跑代表绝对速度作为练习手段,练习效果相对最佳。100米跑趋向于速度耐力,相关练习也对速度素质的提高起关键作用。耐力高于爆发力素质,力量和柔韧素质对速度素质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从而看出在速度素质敏感期发展速度素质首先考虑与其关联度较强的素质手段,而关联度较低的素质练习手段恰恰是其发展的障碍和弱项,应作为教学练习中的突破口。由此提出本地区教学中应分清主次,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课堂内容,由于儿童独特的身体发育特点提出,11岁儿童以提高心肺功能为主的耐力练习还应占很大比重;力量素质虽然是影响速度素质的障碍,但在11岁主张自然发展;柔韧素质最为严重地影响着速度素质的发展,而在11岁加强练习仍可以很快地补救上去;11岁也是爆发力素质的敏感期,应和速度素质一起合理安排。在速度素质敏感期内,全面发展身体素质,重点发展速度素质是目的,要结合基础理论知识,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灵活安排以提高速度素质为目标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体现快乐教学,按总的教学计划针对性地参照量化分析结论,随时作出适当调整;对于身体素质薄弱环节应加强练习,少间断、多安排,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补充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