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肾性高血压是因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在继发性高血压中最为常见。各种肾实质疾病和肾功能下降都可伴有高血压,而高血压是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临床治疗肾性高血压主要以西药为主,其降压疗效虽然确切,但副作用亦不可忽视。近年来,传统中医药治疗肾性高血压的研究已提上日程,我科的前期研究发现天麻钩藤饮不仅能够平稳降压,还从整体上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改善临床症状,而且价格便宜,副作用少,但其降压途径及肾保护作用尚缺乏理论依据。目的:本课题通过测定天麻钩藤饮治疗肾性高血压患者前后血浆6-Keto-PGF1a、ET的浓度,并观察比较患者平均血压水平、24尿蛋白定量、肾功能、临床症状改变情况,研究天麻钩藤饮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作用机理及优势,从现代医学角度为中医药治疗肾性高血压提供客观依据,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为肾性高血压患者,中医辨病为“眩晕”或“头痛”,辨证为肝阳上亢型。研究样本共28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设计方案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4名。两组患者均以低盐饮食,钠摄入量每天少于3g。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激动等引起血压波动。对照组给予缬沙坦(代文)80mg,每天1次,晨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天麻钩藤饮煎剂,处方为天麻钩藤饮原方。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测定两组人群治疗前后血浆6-Keto-PGF1a、ET浓度,并观测平均血压水平、24尿蛋白定量、肾功能、临床症状情况,再作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完成临床研究。结果:治疗前两组间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浆6-Keto-PGF1a浓度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升高,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浆ET浓度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平均血压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24小时尿蛋白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清Cr、BUN、SystatinC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血清Cr、BUN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清SystatinC前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血清SystatinC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症状累计得分治疗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医经典方天麻钩藤饮可维持肾性高血压患者一定浓度的血浆前列环素水平,降低血浆内皮素,从而平稳降压,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并可明显消除或改善患者头晕、头痛、腰酸腿软等症状,改善肾脏病患者生活质量,且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