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实现转移就业,关系社会的稳定大局,关系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关系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更加关系我国现代化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对此,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出台了六个“中央一号文件”,这就对研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性是本文的出发点,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新思路是本文落脚点。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指导,运用西方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模式,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认识与判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路径。全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理论概述。该部分一方面重点研究本文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从而为本文的阐述奠定立论基础;另一方面侧重探究对本文研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经典理论,包括西方发展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论述;最后分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从而为本文的深入分析和论证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借鉴。本部分主要分析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模式,以便我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借鉴成功经验,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通过分析,认为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应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发展非农产: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几个方面入手。第三部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该部分主要是分析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趋势、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进一步分析出其不合理流动的制约因素,包括土地制度的严重束缚、户籍制度的二元化滞固、劳动力的低素质屏障、政府政策的偏差错位四个主要制约因素。第四部分:促进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途径与主要对策。该部分是针对以上三部分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往哪里去”和如何实现稳定持久就业的必要回答,认为基本途径依然是既要坚持异地转移就业,又要着眼于就地转移就业。而主要对策则是农村工业化发展、对制度层面、人力资本水平、政策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为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彻底转移就业提供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