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蒙德·卡佛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短篇小说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擅长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客观的陈述方式描绘美国中下层人民的日常琐事,被誉为“美国中产阶级的契诃夫”。卡佛的作品大多描写中下层民众困窘、艰辛的生活境况,表现他们面对现实时迷惘、无奈的心理状态。他善于从平凡、乏味的日常生活中发掘深意,以独特的描写传达自己对生存的思考。卡佛曾经是蓝领阶层的一员,因此他所写即是他之前所经历的。卡佛笔下的人物往往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他们没有希望,情感缺失,沉迷于酒精之中,整日守在电视之前,在社会权力结构中失语。然而,在卡佛后期的作品中,逐渐让这些人物开口说话,和外界进行交流,打破之前的交流障碍,让读者感受到他们有进一步发展的希望。 本论文尝试从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的观点出发,分析卡佛八个短篇小说中的沉默与言说现象,从人物的话语危机、话语失真以及话语构建三个方面出发,探讨沉默与言说的深层原因,以便更好地理解卡佛作品中传达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关怀。八篇小说分别为:《羽毛》、《保鲜》、《软座包厢》、《他们不是你的丈夫》、《邻居》、《我打电话的地方》、《发烧》以及《大教堂》。一方面,他们是卡佛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作,代表了他创作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这些故事中的主角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着话语和权力获得方面的危机. 除引言和结论外,本论文正文包括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在生存困境中,朋友之间、夫妻之间以及父子之间的话语危机。在沉重的现实负担之下,人们与最亲密的人交流时丢失了自己的身份,他们变得沉默,在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形成了交流障碍。第二章则关注的是话语失真的人,他们用别人的话语代替了自己的声音。尽管他们在权力对抗中没有变得沉默,但是他们受到外界影响,在真理与知识的规训中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声音与思想。第三章运用福柯的自我技术,分析在压抑环境中人物的话语构建。在《大教堂》中,部分主人公通过倾听与叙述进入了意识觉醒阶段,也有部分主人公成功构建起了自己的话语。在他们找回自己主体性和权力的过程中,话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充满了权力,权力规范着人的行为和言语。底层劳动人民处于权力控制之下,权力影响他们的话语,与此同时,话语也构建他们的权力。当面对现实时,蓝领阶级感到压抑、绝望,不知道如何走出失败的桎梏。作为蓝领阶级的代言人,卡佛十分关心他们的生存现状,并且在作品中给予他们重获权力的希望,展现了他对底层人民的深深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