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自2012年起,高职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连续3年超过90%,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差距不断缩小,但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尚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研究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有助于高职学生顺利投身于适合的职业岗位,保持和提高就业率,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而且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岗位标准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查阅众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企业内人力资源专家的访谈调查结果,确定了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状况不仅可以决定竞争结果,也可以决定竞争主体就业竞争力的现实表现及未来的竞争潜力。以构成要素为维度编制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调查问卷,从河北省四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随机抽取550名大三学生展开调查。将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输入到SPSS17.0中,统计分析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各要素状况,比较发现其优劣势表现。优势在于基础竞争力中团队合作能力较强,核心竞争力中道德品质较高;劣势在于环境竞争力较弱,基础竞争力中求职择业技巧相对较弱,核心竞争力中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较弱。本研究分析认为导致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劣势的原因在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知依然存在偏差,人才市场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实效性低,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有待提升,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围绕强化政府职能、进一步优化高职生就业环境;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特色与质量;发挥高职学生主体能动性、努力实现自我完善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对策建议。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不断扬长克短,提升就业竞争力,也可以为高等职业教育及其环境的改进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