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现状在全球范围引起广泛关注,例如酸雨对土壤及生物造成的影响、臭氧层的破坏、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剧烈减少、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占用等,引发生态系统的不平衡发展和破坏,由此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全球危机。二十一世纪在全球范围和区域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安全的关注与日俱增。当前由于建成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可能性较小,城市发展的重点已经扩展到城郊区域,这使得城郊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生态效应和生态安全。西安作为西部的典型城市,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对西安这10年来的城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做出测评,并通过计算西安城区三区及近郊三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说明西安生态效益状况,再针对西安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不合理的问题选取指标对西安这10年来的生态安全总体状态进行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大从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间西安城郊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增加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其它用地大量减少。2000年西安城区,即新城区、莲湖区、碑林区的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25.18km2、35.33km2、29.862km2,城区三区主要为建设用地所用,到2010年新城区、莲湖区、碑林区的建设用用地面积分别为25.64km2、36.82km2、30.20km2。这10年间城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已经趋于饱和;2000年未央区、灞桥区、雁塔区的耕地面积分别为131.29km2、196.65km2、50.51km2,2010年未央区、灞桥区、雁塔区的耕地面积分别为106.19km2、191.16km2、42.74km2。近郊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这10年来近郊区的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逐渐减少,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大,说明近郊区是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区域,人类活动对近郊区的影响较为强烈,使得西安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很大改变。(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先增加后减少从2000年到2010年,生态效应总价值2000年、2005年、2010年生态环境效应总价值分别为:4386.79万元/a、7603.76万元/a、7527.48万元/a。NPP价值量总体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状态,2005年较2000年增加675.86万,2010年较2005年减少578.24万。城区及城区周围变化量均较小,变化量大的主要集中在灞桥区内,变化最明显的是灞桥区的新合镇、新筑镇、洪庆办及狄寨办。按照变化趋势看,总体来讲是研究区的西部变化小,东部变化快,城区部分变化微小;固碳释氧价值量的变化与NPP变化基本相同,2005年与2000年比较,增幅为626.25万元,增加了29.45%;2010年至2005年下降了544.21万元,减少了19.77%,2010年较2000年增幅为82.14万元,增加了3.86%;2000年研究区水土保持的总价值量是1247.66万元,2005年研究区的水土保持价值总量是1924.85万元,2010年研究区水土保持的总价值量是2971.03万元,水土保持的能力逐步增加。2000年研究区涵养水源价值总量是865.26万元,2005年研究区涵养水源价值总量是767.68万元,2010年研究区涵养水源价值总量是761.50万元,从时间尺度上看,涵养水源价值量逐渐减小。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是造成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3)生态安全程度差异大2000年研究区的生态安全状态无法不让人担心,新城、碑林、莲湖三城区区处于很不安全状态未央区亦是处于很不安全状态;雁塔区和灞桥区的生态属于不安全的状态。2005年研究区的六个区的生态安全指数均有所提高,碑林区处于很不安全状态,新城区、莲湖区及未央区的生态安全状态从很不安全转变为不安全状态,安全状态略有改善;雁塔区、灞桥区生态安全状态为临界安全状态。2010年西安这六个区的生态安全状态整体好转,碑林区和未央区的生态安全为临界安全状态,新城区、莲湖区的生态安全为安全,雁塔区及灞桥区的生态安全状况为安全状态。整体来看西安的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这与近10年来来西安加大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力度有很大的关系,全面启动了对水污染的综合整治工作,使得城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加强了工业的污染防治,全面提升工业污染源的达标水平,不断的树立人文化、生态化的城市建设理念,美化城市人居环境。本文的特色在于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分析和研究细化到乡镇级别,这样更清楚的说明变化发生在哪些小的区域,这样有利于各个小区域的相关部门根据自己区域的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打造适宜发展和居住的幸福城市。在对西安这六区进行生态安全评价时,将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进行栅格化,使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形成对接,这部分的评价由于数据无法细化到乡镇,因此是以区的行政单元进行评价的,这样从区的层次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也便于区级别政府部门之间政绩的比较,增加政府部门生态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