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食道型颈椎病是一种相对少见的颈椎病类型,临床上常以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为表现,并可由于椎体前缘增生骨块或前纵韧带骨化的大小、位置不同而出现其他症状,如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食道型颈椎病于1950年首先由Forestier和Rotes-Querol报道并以"Forestier disease"加以命名。1975年,Resnick等人发现人体多个部位的韧带、肌腱、关节囊等组织均可发生钙化、成骨,并定义这种状态为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 DISH),而Forestier disease为DISH发生于前纵韧带并影响到气管、食道功能的情况。国内第一届颈椎外科研讨会中确定其为食道型颈椎病,即任何病理条件下出现的颈椎前缘或韧带增生、骨化压迫食道出现的吞咽困难的颈椎病类型。食道型颈椎病至今没有统一的治疗方式及诊断标准,对于手术的指征亦停留在专家共识阶段。食道型颈椎病的中医药治疗既往以推拿手法为主,近年对此病的关注度提高,临床工作者开始探讨此病在中医中的范畴,有学者认为其症状与“梅核气”中的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极为相似,并开始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本病。本论文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通过回顾大量的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对食道型颈椎病认识及治疗的进展,以及探讨中医对食道型颈椎病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本院对食道型颈椎病的治疗,分析讨论中西结合治疗方式在治疗食道型颈椎病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目的对食道型颈椎病进行中西医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食道型颈椎病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了自2005年6月至2012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骨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食道型颈椎病共21例。随访资料完整患者13例,其中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5例,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8例,并引用Rajesh Bazaz等人于2002年为颈椎前路术后病人吞咽功能的评估而拟定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估,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15.8月。引用Rajesh Bazaz颈椎前路术后病人吞咽功能的评价方式于术前进行评估,术后3个月开始随访;非手术病例分别于治疗前评估,停药后3个月开始随访。所有病例治疗前评价结果为轻度2例、中度5例、重度6例,末次随访评价结果为无症状10例、轻度2例、中度1例。5例接受内固定及植骨融合的病人在术后3个月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时未见内固定松动迹象,椎间隙高度无明显改变,植骨融合良好。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食道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其中,对于手术病人,若不存在椎体间的不稳定及需要减压的神经根、椎管,则可在剔除巨大骨块的同时保留薄层骨质以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单纯以吞咽困难为主的食道型颈椎病患者在症状上与中医“梅核气”相仿,可辨病为“梅核气”并依据《金匮要略》的记载以半夏厚朴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对于手术的患者,本文随访时间较短,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