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剧,全球范围内货币危机频繁发生。在短短的20年间就经历了数次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几乎每隔2、3年就会有一次危机的发生。不仅如此,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大都发生在经济高速增长,外资大量流入的发展中国家。并且这些货币危机还演化出来新的特征,即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传染性,大多数危机的发生会导致向他国传染的后果。危机的频繁发生给受害国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危害。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金融系统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面临很多的问题,金融市场并不成熟、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没完全市场化、大量国际资本不断涌入,这些因素对我国金融市场和人民币造成了空前的压力和冲击。毫不夸张地说,防范人民币重大危机的发生或被传染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因此,深入研究货币危机发生机理、传染机制和控制方法,是我们应该日益重视的研究课题。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货币危机形成和传染的理论层出不穷。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对解释危机的成因都具有时代意义,同时也难免具有历史局限性。许多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逐步将研究重点转移到货币危机传染机制上来,也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不同的研究主体,因为其专业知识和社会背景,他们关于危机的成因和传染的研究有不同的侧重和偏好。随着非线性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认识到金融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并开始在非线性范式下对金融市场进行研究,这为金融危机形成机制、传染机制和防控机制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回顾和简要叙述了马克思货币危机理论和现代货币危机理论,并对三代货币危机理论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从危机传染渠道、路径与检验和测度危机传染的方法这两个角度梳理了已有的关于危机传染的研究成果。2、引入“时变性制度摩擦系数”对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进行了修正。第一代货币危机经典模型中利率平价条件的成立要以“有效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为前提,而这些前提可能只有在金融市场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才能成立,在许多金融市场并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并不存在。国内学者郭清马(2009)在考虑制度摩擦因素的假设下对危机模型中的利率评价条件做了修正,并且在新建模型的框架下算出了固定汇率崩溃的时间。本文在他的研究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扩展。考虑到货币当局在应对危机发生时会根据本国外汇储备状况和本国与国际之间资本流动的现状相机选择资本管制的手段和力度,所以将固定制度摩擦系数修正为时变的制度摩擦系数建立货币危机扩展模型,并给出了固定汇率制度崩溃时间的计算方程。3、建立了基于微分动力学理论的两国货币危机的传染模型。本章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利用广义的logistic模型构建了两国货币危机传染的微分动力学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三个重要结论:一、无论两国的传染系数多大,传染系数的增长都会导致两国的汇率均衡位置远离原点,即两国的汇率波动都有放大的趋势;二、如果一国对另一国的传染性强,则另一国的汇率的均衡位置要大于该国的均衡位置,相应的汇率震荡必然要强一些;三、当两国汇率出现负增长的情况时,汇率将偏离原有的稳定状态而发生剧烈的波动;当出现正的瞬时增长速率时,两国汇率将在一定范围内震荡,但总体上将保持相对稳定。然后,在第一阶段建立的危机传染的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金融市场对危机传染的“嗜吸收系数”,建立了更为复杂和更为广泛意义的微分动力学模型。此模型解释了金融恐慌引起的“羊群效应”对危机传染的加剧作用。4、对汇率时间序列进行了混沌动力学特征的分析。通过运用混沌特征的数值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美元、欧元、日元等货币兑人民币汇率的时间序列的Lyapunov指数和关联维数。结果表面,这几个货币汇率时间序列的Lyapunov指数都大于0,并且都有明显的分数维数。这就证明了这几种货币构成的外汇市场混沌动力学特性的存在。5、运用混沌动力学理论的探讨了货币危机形成机理。介绍了混沌控制的各种方法。运用基于Duffing-Holmes的变形模型研究了非线性金融系统的混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货币危机形成机理。首先,用奇异摄动法求解出了无外力扰动情况下的非线性金融系统状态对时间变化的近似解,并研究了系统参数的取值变化对金融市场状态变化的影响;然后,同样用奇异摄动法求解出了受外力扰动情况下的非线性金融系统状态对时间变化的近似解,研究了系统参数的取值变化对金融市场状态变化的影响,并根据分析数理分析结果得出一系列结论。6、基于混沌控制理论研究了危机控制问题。运用基于Duffing-Holmes的变形模型,求解出了非线性金融系统状态的若干个均衡点,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得出不同均衡点条件下的金融系统的Hopf分岔条件,然后研究了利用外加周期扰动法和外加恒定扰动法对此类金融系统的混沌控制问题。通过数值模拟和仿真分析,解释了混沌产生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得出了危机控制的措施。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引入“时变制度摩擦系数”,对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进行了修正,并重新计算出了固定汇率崩溃的时间。国内学者郭清马(2009)在考虑制度摩擦因素的假设对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模型中的利率平价条件作了修正,从而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扩展并算出了固定汇率崩溃的时间。但是,他也忽略了一个事实,货币当局会根据本国外汇储备状况和本国与国际之间资本流动的现状相机选择资本管制的手段和力度,因为货币当局在应对危机的时候总是会尽可能的阻止危机恶化的同时也尽力不损害本国的金融秩序。所以将制度性摩擦系数认为一个常量,也就是说其假设货币当局在应对危机发生时其所采取的资本管制手段和力度是不变的,这不尽合理。所以,本文建立了引入了时变摩擦系数的货币危机模型,并给出了固定汇率崩溃时间的计算方程。2、引入金融市场对危机传染的“嗜吸收系数”,建立了基于微分动力学的两国货币危机传染模型。利用广义的logistic模型构建了两国货币危机传染的微分动力学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三个重要结论。然后在此传染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金融市场对危机传染的“嗜吸收系数”,建立了基于微分动力学的两国货币危机传染模型。本文用此“嗜吸收系数”来解释金融恐慌引起的“羊群效应”对危机传染发生的加剧作用。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投资者因为恐慌而从他国撤资,导致金融危机传染到其他国家,并加速该国资产价格或收益率的下降,形成“羊群效应”;但是,若被传染国及时给予投资者信心,或者表现出更强经济金融支持,以减轻投资者的恐慌,并吸引更多的从危机国撤资的投资者进入该国,从而加速该国资产价格或收益率的上升。3、从金融系统的混沌动力学特征出发,研究了金融系统的危机形成机制。首先研究了无外力扰动情况下的非线性金融系统:用奇异摄动法求解出了金融系统状态对时间变化的近似解,并研究了系统参数的取值变化对金融市场状态变化的影响。然后研究了受外力扰动情况下的非线性金融系统:用奇异摄动法求解出了金融系统状态对时间变化的近似解,并研究了系统参数的取值变化对金融市场状态变化的影响,并根据分析数理分析结果得出一系列结论。4、基于混沌控制理论研究了危机控制的原理和机制。研究一类金融系统的混沌控制问题。首先求解出了非线性金融系统的若干个均衡点,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得出不同均衡点条件下的金融模型的Hopf分岔条件,然后研究了利用外加周期扰动法和外加恒定扰动法对此金融系统的混沌控制问题。通过数值模拟和仿真分析,解释了混沌产生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得出了危机控制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