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建设用地供给的巨大矛盾和土地利用粗放、效率低下的现状,使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成为必然选择。县级城镇的土地利用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研究其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大意义。已有国内外研究对城镇化过程的水平测度、土地利用问题、土地利用效率做了较多有益探索,但在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基于已有研究的文献综述,本研究界定了城镇化和城镇土地利用效率的内涵,运用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城镇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分析发现部分自然因素如气候等,经济因素如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技术因素、人口因素等是影响城镇土地利用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域重庆市经济区位优越,但人口众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产业发展结构相对落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较低而且区域间差距较大;城镇体系发展存在等级结构缺失、主要城市首位度过大,中心城镇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功能分工弱等问题。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上具有人均土地面积少、林地比例大、建设用地扩张快的特点。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增速快,空间分布不均衡,各地类结构不尽合理,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土地利用管理不完善。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城镇土地利用效率评价运用中具有诸多优点,其BC2模型和Malmquist模型适用于城镇土地利用系统投入产出效率的评价。本研究以重庆市40个区县为评价单元,选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各区县城镇建设用地总量、各区县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数四项作为投入指标;二、三产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化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作为产出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0-2008年的指标数据和软件DEAP2.1进行测度和分析了重庆市城镇土地利用系统投入产出效率的静态和动态水平。结果数据表明,重庆市各区县城镇土地利用系统投入产出综合效率的改进总体上依赖技术进步;2000-2008年间,由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负增长,技术效率略有退步,尤其2005年之后,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贡献大大缩小。对2008年的现状数据分析表明,重庆市城镇土地利用结构、要素配置逐渐失衡,2008年各要素投入均有一定浪费,其中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浪费相对严重。由于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不够合理,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出现退步,土地利用边际效率较低。三大区域综合效率的发展情况和现状水平均存在较大差距。一小时经济圈是2008年综合效率水平最高的区域,各要素投入浪费较小;其发展速度也最快,但内部各区县发展差距较大;规模效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均对该区域综合效率增长有积极作用,但纯技术效率出现退步,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规模效率递减状态的区县多。渝东北翼总体效率水平最低,各区县间差距最小,处于较为均匀的低水平状态,城镇建设用地浪费最为严重;其综合效率水平的微小提高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的改进,而其规模效率8年间出现退步,说明该区域边际效率低,要素配置不合理,但2008年大多数区县有规模报酬递增趋势。渝东南翼2008年综合效率水平居中,要素投入中只有少数的建设用地浪费;但由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负增长,8年间总体水平出现了退步。依据模型运算结果数据,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重庆市土地资源不足与土地浪费并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且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技术进步,土地利用管理水平提高和激励措施的实行相对良好。三大区域的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差距大。一小时经济圈内部差距明显,两翼地区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生产要素配置失衡,城镇土地利用规模水平低,粗放利用现象严重,发展趋势不佳。缩小一小时经济圈内部差距、提高两翼地区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是当务之急。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了5点对策建议:加速土地利用技术进步,进一步改进土地管理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系统资本、劳动力、土地三大要素配置水平;提高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水平,改善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规模效益;统筹三大区域城镇土地利用,缩小区域差距,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协调规划体系,促进土地利用多维功能实现。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在方法上和指标体系的完整性上仍有巨大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