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使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技术测量30例术后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探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成像监测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的肝脏脂肪含量变化的可行性及观察脂肪含量的变化规律。资料和方法在GE 1.5T磁共振仪上使用单体素点分辨波谱序列加呼吸门控技术,对30例乳腺癌术后行化疗的患者,分别于化疗前,化疗第3、6疗程结束后进行肝脏磁共振氢质子波谱成像,采用jMRUI软件(版本4.0),测定水峰(4.7 ppm)和脂质峰(1.0-1.5 ppm)的峰下面积,根据公式FatMRS =脂峰下面积/(水峰下面积+脂峰下面积)×100%,计算肝细胞内脂肪含量(intrahepatic content of lipid,IHCL),观察肝脏脂肪含量变化与化疗疗程的相关关系。同期进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化验。结果30例患者中,有26例随着疗程的进展肝脏的脂肪含量增加。其中21例病人化疗前即出现脂峰,随疗程进展脂峰峰下面积逐渐增加,肝脏的平均脂肪含量在化疗前为5.59%±4.86%,3疗程结束后为8.79%±6.02%,6疗程结束后为15.81%±10.73%; 3,6疗程结束后的脂肪含量与化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6疗程结束后的脂肪含量与3疗程结束后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随着疗程进展肝脏脂肪含量逐渐增加。另外5例患者化疗前无脂峰出现,随疗程的进展出现脂峰,3疗程结束后有2例出现脂峰,6疗程结束后此2例的脂峰峰下面积增加;此外6疗程结束后又有3例出现脂峰。有4例患者在整个化疗过程中始终无明显脂峰的出现,仅有水峰出现。30例受试者化疗前ALT、AST均在正常范围,随着疗程的进展,30例受试者ALT及AS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3疗程结束后高于正常范围者有2例,6疗程结束后又出现4例。如果以脂质峰/(水峰+脂质峰)比值大于20%作为脂肪肝的诊断标准,30例受试者化疗前均无脂肪肝,3疗程结束后出现1(1/30)例,6疗程结束后出现6(6/30)例,该6例受试者ALT、AST的含量随疗程的进展有不同程度的升高,6疗程结束后ALT、AST的含量高于正常范围。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过程中肝脏脂肪含量逐渐增加。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分析可以无创的动态监测肝脏脂肪含量的变化,早期发现化疗相关的肝脏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