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效应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uan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汽车产品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而锂离子动力电池以其优越的电池性能和比较优势正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动力源。作为新能源汽车最为关键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充放电性能、使用寿命及可靠性将直接影响整车的成本和性能,而对动力电池系统采用合理的热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电池组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提高电池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因此,深入开展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在对动力电池生热速率及热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锂离子动力电池三维电化学-热耦合模型开展动力电池热效应研究工作,应用流体动力学方法,对锂离子动力电池进行热分析,研究其生热、传热、散热规律,建立动力电池生热速率模型和热效应模型,完成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及模块的热效应仿真分析与计算,得到动力电池单体及模块在恒倍率充放电时不同散热条件下的温度场分布,最后通过对电池模块的倍率充放电温度实验,验证所采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热效应模型的准确性,为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指导。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生热机理开展研究工作,通过对电池生热速率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总结,采用动力电池内阻焦耳热、极化热、副反应热、电化学反应热相耦合的生热速率模型,同时利用Digatron动力电池测试系统对锂离子动力电池进行内阻特性分析,准确获得该锂离子动力电池欧姆内阻和极化内阻的变化特性,然后应用MATLAB和ADVISOR软件分别对锂离子动力电池进行恒倍率充放电和循环工况下生热速率的分析与计算,并准确预估出锂离子动力电池在循环工况下的生热量,为电池热效应的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其次,在准确获取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生热速率的基础上,根据锂离子动力电池传热、散热机理,建立圆柱形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效应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其进行流体动力学仿真分析,分别得到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及模块在恒倍率充放电时不同散热条件下的温度场变化情况,掌握锂离子动力电池生热、传热、散热规律,最终确定在不同倍率充放电条件下为保证电池模块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内所需的空气入口风速,为电池包风扇功率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最后,搭建锂离子动力电池包实验台架,利用迪卡龙电池测试系统,对整个动力电池包进行一定倍率充放电不同散热条件下的温度实验,采集其中电池模块的温度场变化情况,同仿真的温度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实验温度同仿真温度变化趋势相吻合,验证了所采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生热速率模型和热效应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其他文献
<正>随着体验营销传播模式被成功运用于电视娱乐节目,体验营销传播也被视为电视市场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体验营销传播要在电视娱乐节目中取得突破,关键在于如何对观众已形成
<正>随着企业品牌竞争的加剧和"眼球经济"的溢出效应,植入式营销的覆盖范围日益广泛,但其出现最频繁的仍是传媒影视领域,因为这些领域既是企业品牌竞争的制高点,也是催生植入
内化跨国公司转移技术为我国制造业技术基础储备,已成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的重要手段。本文在考虑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和绿色创新
<正>步道北段穿行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该区域是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区。曾有人这样描述大兴安岭:"风来时,大兴安岭是动感的翠玉;云来时,大兴安岭是迷人的锦屏;雨
基于1980-2012年山东省能源消费统计数据的研究发现,山东省能源消费具有持续增长的演进特征和显著的结构特征。1980-2012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7.18倍,年均增长率21.77%;
在对我国低碳技术进行分类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三大问题:产业发展超前压缩了技术创新空间、低碳技术系统性发展差和成本和信息障碍。有针对性的提出四条建议:(1)调整扶持政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特别是物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几千年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方式,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政府的
介绍了WiMAX中802.16e标准采用的结构化分块的LDPC编码技术,阐述了码的结构和编码方式。文中采用对数似然比置信传播作为译码算法,在AWGN信道条件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刻变革,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管理者更加关注企业长远的目标和整体价值的增值。基于价值的管理(Value-based Management,简称VBM)正是在这样的背
为促进数据挖掘开发及其商业应用,采用云计算技术、领域工程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结合领域驱动设计和云计算框架,提出了一种面向领域的数据挖掘云平台框架,并阐述了云计算环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