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经历与目前的中国有着惊人的相似,面对近年来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人们开始担忧未来中国经济是否会走上日本的老路。为避免人民币不断升值给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和人民银行亦是频繁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的。这些干预对于中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否能发挥作用,有待于商榷和检验。本文首先用TOPSIS等方法,从GDP层面、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国家竞争力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对日本和德国在本币大幅升值前后的宏观经济状况进行了比较。最终得到日本经济无论与自己历史相比还是与同时期的德国相比,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去”。导致日本经济“失去”的原因有很多,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应对本币升值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长期增长与发展的有效性。通过对在同样面临本币大幅升值的以市场为主导的德国和以政府主导的日本,两国政府以及央行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比较,得到的结论是:同样的本币升值,德国和日本当局无论在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的应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日本,德国确实较好的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且德国政府和央行对汇率波动的干预程度要远低于日本。接着,本文进一步将两国应对本币升值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即利用两国历史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确定两国应对本币升值的宏观调控中介目标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定量关系。实证研究的结论为:两国应对汇率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其实体经济的影响亦不同,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手段,愈是市场化或符合市场规律愈能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而人为的行政干预手段,最多只能在短期内发挥一点作用,长期则都是无效的。既然应对汇率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从长期看都是无效的,那么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未来政府的工作重点或者说政策导向应该是什么?为此,笔者从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将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回溯于人口、资本和技术创新这三大“最原始”的因素仍然通过日本和德国的实证与比较展开讨论,得到的结论为:人口老龄化、投资效率低下以及创新不足是导致上世纪70年代那个“朝气蓬勃、昂首阔步”的日本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而德国虽然亦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但却没有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限制与障碍;把握投资重点、掌握核心技术,不断研发与技术创新是德国经济长期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最后部分,提出面对人民币的升值,应吸取日本的教训,学习德国的经验,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政府和央行过多的干预对于经济的长期增长并无益,要想实现中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将汇率、利率等市场主体市场化之外,调控政策也应该更加市场化,且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应该转向改善人口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引导资本合理投资以及鼓励技术创新等方面。